两年前外出学习,听了一节 赵谦翔老师的《名师成长之路》,我陷入了沉思:赵老师没读过大学,却才思敏捷,博学多才,引经据典,妙语连珠,深深地折服了我。
这让我想起了上大学时,读过的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学科知识越宽厚,他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名受欢迎的教育工作者。”当时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坚持学习,做一名知识渊博的、多少才多艺的、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可是…可是…多年过去了,我都读过哪些书呢?想想都汗颜。
赵老师告诉我们:“面对新时代,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要求我们教师一专多能、多才多艺,不仅能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会启迪、开发、创新,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自学能力,多读书、读好书,并运用各种渠道获得新知识。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才能授课深入浅出,办事有条不紊,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和敬佩。”
赵老师的谆谆教导唤醒了我,我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之路:阅读了教育专家李希贵、于永正、张贵永等老师的大量著作,还开启了学《论语》、读经典的学习模式。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气华不华不敢说,但两年的学习已不知不觉渗进了我的课堂,上课更加驾轻就熟 ,也用广博的知识征服了不少学生。一次上课提前去了几分钟,学生们正在教室大声背上节语文课老师㝍在黑板上的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我问学生为什么只背这一段,学生答老师只抄这么多。然后我告诉学生,这首诗摘自《诗经》·小雅中的“采薇”,共六段,老师让你们读的是最后一段,也是最美最经典的一段。有挑皮的学生问我“老师你会背吗”,我自信满满地背诵给学生:“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 刚背完教室里就响起了一阵掌声,学生们看着我这个道德与法治老师居然会流利地背诵这么长的一首古老诗歌,纷纷流露出羡慕和赞赏的目光,我感到师生间的距离瞬间缩短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现在的初中生,独立思维能力逐步增强,他们最不能容忍教师的无知和无能。他们不会因为你是老师便给你信任和尊敬,而是因为你确实有知识、有能力而敬佩你、信服你。当然,作为一个学习型教师,不仅仅在于表现自己,其最根本的是能推动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功底深厚,学生就会把你看做“权威”,感到你那里有取之不尽的知识,这种“权威”激发的巨大效应,就能使渴求知识的学生产生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多读书,汲取丰富的知识,用广博的知识去征服学生,要比抽象的说教和貌似威严的训斥强得多,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是学富五车的长者,而不是知识浅薄的“严师”。
作为一名教师,要意识到自己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不断追求新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教育能力。我们不能再带着一桶水走近学生了,要开凿一眼泉,要终身学习,广泛地涉取知识,精通专业,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知识驾驭课堂,用知识点亮学生追求梦想的心中明灯。这两年,我不仅通背《论语》,而且还阅读了大量解读《论语》的著作,所以《论语》也走进了我的课堂。讲“增强生命的韧性”时,我用“子曰:君子不器”导课,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纷纷问:“老师,什么意思?”我说“器”即器物,比如我手中拿的这个玻璃茶杯,一敲就碎了,这说明它比较脆弱,如果做人像这个器物一样经受不住挫折,他脆弱不脆弱?学生答脆弱。我说:做人若学习多种技能,具备多种能力,他生命的承受力就会很坚强这就是“君子不器”。从而导入“增强生命的韧性”。讲“学习新天地”时,《论语》中更多耳熟能详而又通俗易懂的句子我都可以拿来讲给学生,碰到学生熟悉的,全班同学大声齐背,好不热闹。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敏而好学,不是耻下问”、“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了同学们的精神。
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我们的职责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就更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教育理论,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指导教学工作,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唯有“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只有自己学有所悟、学有所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然后才有真正的教育,方能在教育能力上,从单一型向多面型、全面型发展,德才兼备,适应教育工作和发展形势的需要。
总之,只有不断学习,吸收新鲜而全面的营养,我们才能以学识征服学生,才能达到“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