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家张潮在他的《幽梦影》里写道: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张潮认为,一年四季适合读不同类型的书,春天适合读作品集,因为这时万物生长,气机畅达;夏天适合读史书,因为白粥比较长,可以尽兴;秋天适合读诸子百家,因为这时秋高气爽,读来别有情趣韵致;而冬天,适合读经书,因为这时夜较长,人的精神容易集中,可以专注地思索。
不过,张潮若是生活在现代,我想他大概就不会认为冬天适合读经了。毕竟,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面临的压力也很大,早已不是古人那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哪怕是冬日夜晚也不可能有大段的时间用于读书,更难以静下心来研读经典。
那么,冬天适合读什么书呢?
我以为,适合冬天读的书,得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篇幅短,这样哪怕只有睡前或晨起的一小段时间,也能完整地读完一段,而不至于读一半留一半,牵肠挂肚;
其次,文风治愈,有温度,能够年关将至的兵荒马乱中给我们带来一点温暖的亮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文字优美,充满生命力。
所以,冬天我通常会选择读大家的散文集。最近在读的就是这本梁实秋先生的《人间一趟,尽兴而已》。
梁实秋梁实秋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学者、文学批评家和翻译家,也是华语散文的一代宗师,与周作人、林语堂并称现代闲散小品文的三大代表作家,是第一代以古文与白话文结合的形式言志派的先驱者之一。
梁实秋先生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他的散文集也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曾有人言:“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人读梁实秋”的奇迹。
《人间一趟,尽兴而已》这本《人间一趟,尽兴而已》精选了68篇梁实秋先生的经典散文,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
“落字成暖,一生念安”,收录的是关于北平传统美食的篇目,比如我们熟知的《豆汁》《炸丸子》、《酪》、《烧饼油条》、《烧鸭》等;
“故人旧事,三三两两”,收录的是回忆小时候在北平生活的篇目,比如《过年》、《北平年景》、《北平的冬天》、《北平的街道》、《喜筵》等;
“未曾逃的,也已不回”,收录的是回忆旧时北平乡容风情的篇目,比如《结婚典礼》、《排队》、《拜年》、《市容》、《敬老》等;
“人间百态,各有各忙”,收录的是梁实秋先生观察思考人间百态的篇目,比如《男人》、《女人》、《孩子》、《老年》、《职业》等;
“岁月疾驰,远望当归”,则收录的是梁实秋先生在羁旅生活中的一些小品文,比如《门铃》、《麻将》、《散步》、《理发》、《晒书记》等。
虽然每个部分的篇目主题不一样,但读在眼里,字字句句皆是化不尽的乡愁。
梁实秋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未曾想到这一去就是和故土的永久别离,直到1987年病逝,他再没能回到自己生活过的北平。
先生晚年对故土的思念愈加浓厚,北平的一草一木一粥一饭都令他怀念不已,于是他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凝聚笔端,倾注纸上,提笔写下一系列回忆儿时生活和北平乡容风俗的文章。
不过,先生的散文中并未一味地沉浸在对旧时生活的回味中,而是带有一种对古典美的欣赏,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再加上先生博览群书,文章里的典故轶事信手拈来,可谓是妙语连珠,充满趣味。
其中,我最喜欢的当属这篇《想我的母亲》。
在这篇短文中,梁实秋先生以简约平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的母亲,他说,“谨先略述二三小事以应,然已临文不胜风木之悲”。
文中记述了与母亲有关的几件小事,比如给孩子们洗澡,冬夜给孩子们掖被窝,总是忙忙碌碌地操持家中的大小事宜,还有母亲所做的饭菜,“永远都是最好吃的”,尤其是那一盘冬笋木耳韭菜黄肉丝,至今仍念念不忘。
只是,四九年以后,大陆和台湾音讯中断,等到恢复联系时,先生才得知母亲早已弃养。先生写道,西方有母亲节时佩戴康乃馨的习俗,“如今我只有佩白康乃馨的份了,养生送死,两俱有亏,惨痛惨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大概是世间最让人痛心的遗憾吧。如今,我也不得不经受先生笔下所述之痛,再无法奉养我的母亲,而只能在魂梦里与她相见,悲乎!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愁苦烦闷时,最能给我们抚慰的,还是那碗妈妈亲手熬的汤。愿我们都能够多一点时间陪伴家人,多一点闲暇去欣赏生活中平凡而真切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