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大概没有不曾被别人说过懒的人。从小长大我们从家长、老师那里听过无数“你挺聪明,就是懒,得更努力一些”之类的话。之后我们学会了这次词,开始将它用在我们自己、我们的伴侣和孩子身上。但“懒”这个概念真的那么简单吗?字典上说“懒”的意思就是“不肯干活,拒绝工作,喜欢无所事事”。在这里有意思的一点是“懒”其实有两种含义:它可以是一种暂时的不愿工作的状态,也可以是一个长期的“喜欢无所事事”的性格特点。
但是心理学对“懒”的认识是很不一样的。心理学认为”懒”既不是一个暂时的心态也不是一种性格特点,而是一个社会建构。许多基本的情绪如恐惧、悲伤、愤怒、喜悦等是人类与其它高等哺乳动物共有的,其它动物对这些情绪的感受与人类也差不多,但“懒”不是一种情绪:劳累、冷漠是一种情绪状态,“拒绝工作”时也常常伴随着对抗性的情绪状态,但这些都不是“懒”。“懒”也不是一个性格特征。我们说某人懒是因为某人不愿意做我们想要那人去做的事情,当然那“某人”也可以是我们自己。
懒从何而来?
一般来说“懒”这个概念是我们的家长或老师教给我们的。一个孩子被叫“懒”可以有以下这些情形:这个孩子可能在长辈眼里看来不够活跃,有点麻木不仁。健康的孩子常常是充满活力的,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得麻木冷漠的话有可能是有身心问题,但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还是去看医生而不是妄自骂孩子“懒”。第二种,也是最为常见的原因,是孩子不愿意做家长认为有用和必要的事情:“你怎么懒得打扫卫生”、“你怎么懒得做作业”、“你怎么连拜访一下祖父母都懒得做”之类。不想做某事的真正原因可以成千上万,但因为我们的文化里父母被认为是不可质疑的绝对权威,而孩子的愿望和感受则被无视,孩子的任何不服从都被归为调皮(如果是积极地反抗家长)或者懒惰(如果是消极地反抗家长)。我们从小长大渐渐内化了这个懒惰的概念并用之描述自己和别人。
不幸的是,这种“懒惰”的概念常常让我们无法看清我们自己的感受、需要,甚至身体疾病:猝然发生的精力匮乏常常被我们称为“懒”,但如果去体检的话可能就会发现它其实是因为支气管炎、贫血或者怀孕。“懒”的概念也会让我们给自己过分的要求。比如说,如果我们说“我不想做”,我们就会继续去思考“我不想的到底是什么?”、“我为什么不想做?”、“那件事情中到底哪方面是我想要避免的?”之类问题。但如果我们说“我懒”的话就是在给自己做道德判断。这种语境下“懒”只是一种需要消灭的罪过。
心理医生或咨询师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要求:“我之前连做了九个项目,已经疲惫得要崩溃了,怎么才能开始第十个?”、“我一周七天天天工作十二小时睡四小时,结果没时间去学法语,我是不是太懒了?”这些当然跟懒完全没有关系了。一个过度劳累的人再怎么自我激励也是没用的。这些人的问题是需要学会不再把自己当成一个工作机器,要看到自己是一个活生生的需要休息,需要娱乐,需要有无所事事的时间的人。这种情况的根源常常在于这些人的家庭和童年。他们的家长常常抱有一种不努力工作就休假是可耻的,休假需要有某种理由(比如三年没休假过,或者有重病)的生活态度,或者认为只有努力工作的,“有用”的人才值得爱。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的这些人为了得到家人的关爱和接受不得不没命劳作,最后毁了自己也毁了自己的亲密关系,因为这种过度劳作下根本没有留给自己和亲友的时间和精力。当这些人感到自己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能想到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更努力地工作。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父母喜欢努力工作的人,就以为别人肯定也是这样。
“懒”掩盖了什么?
在很多时候“懒”这个标签掩盖了一系列复杂的情感,令人不适的人际关系以及其它的内心冲突。比如,你可能会“懒得”回大学读书或者学习某种新技能。但如果你仔细想想的话,你在这方面的“懒”很可能是因为你不想做你看来没什么意义的事情。比如,可能“回大学读书”这个目标根本就不是你自己为自己设下的而是你的哪个亲友要你做而你觉得不得不做的。
如果这确实是你发自内心的目标,但你在下班之后没有精力去上课或自学,你可以自问:“为什么我要达到这一目标?”如果学习新技能的目的是为了转行,或许你用在新的行业找份实习的方式来转行?或者投简历到一个你想去的行业的工资较低的岗位,然后再慢慢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当你弄清你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时你常常能发现各种捷径。
也或者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父母开心。那样的话或许考虑一下有没有不用花那么多精力就能让父母开心的办法,或者去做一下心理咨询,搞清楚孝敬长辈和病态地为长辈而活的区别在哪里。
此外,有时候你的“懒”只在涉及某人或某群人的事情上发生,比如在工作时总是拖延与某个客户相关的任务,但对其它客户的任务都能按时完成;总是“懒得”去见某位亲友,虽然愿意去见住的更远的其它亲友;甚至不愿意阅读某人推荐的书或观看某人推荐的电影。
如果是这样,你最好能回忆一下最近和这人或这些人的关系中发生了什么。这种“懒惰”常常是有合理的原因的:那人很可能曾经侵犯了你的边界,羞辱了你或者违背了与你的承诺。比如你当然有理由“懒得”去见一个两次在你去的路上临时取消约会的朋友,你当然不想服务于一个曾拖欠工程款几个月的客户。你当然“懒得”去见一个对你指手画脚,蛮横无理,侵犯你的边界的亲戚。你也完全有理由不愿去读一个曾虐待过你的人推荐的书:不是因为你不想从中学到知识,而是因为恨屋及乌罢了。
“你只是懒!”
“你只是懒”这句话是典型的心理控制手段。跟你说“你只是懒”的人是在告诉你,“我要你去做这个。如果你不做,我就觉得你是懒人,而且我还要让你也觉得自己是懒人”。这是在故意转移话题,把话题从那人要你做的事情转移到你是否有人格缺陷上去。
雇主常常通过抱怨员工“懒”来掩盖从拖欠工资到权责不清的各种问题。这种抱怨意味着雇主试图将话题从雇佣关系转移到对员工的道德审判上去。这是非常坏的做法。你的“懒”可能是因为你不愿做份外的工,不肯无偿加班,你也可能“懒得做”一个超出你的权职范围的项目。这时候要回应雇主的“懒惰”指控,你可以实话实说:“对不起,我不认为周五无偿加班到晚上九点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我要做这个项目我需要得到签署协议的授权”。
如果你的配偶说你“懒得”拖地或者煮饭,与其互相指控和找借口,不如开诚布公地讨论如何分担家务。如果你“懒得”在周末开车几百里去见你的母亲,或许想一下你和母亲的关系最近有没有什么问题,或者你是否太累了。不管如何,与其去想你是不是“懒”,不如去想要求一个有全职工作的人周六开车六个钟头见父母周日再开六个钟头回来是不是太离谱了,你有没有必要用这么辛苦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
也有时候“懒惰”其实掩盖这某种矛盾,其中最麻烦的莫过于你与自己价值观的矛盾。比如,如果你是素食者,可能很难在屠宰场工作;如果你宣传身体自爱,可能很难在选美行业工作。这种情况下“懒惰”其实是一种自我拯救,是一种对自己认为不道德、有害、不诚实的事情的健康的反抗。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最好早日换掉与你价值观不符的工作,因为继续强迫自己做下去对你心理健康没有好处。
总而言之,懒惰这个概念就像个垃圾箱,装满了让你感到不适而不愿面对的想法和感受。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懒并为此感到羞愧,得翻翻这个垃圾箱,认真面对里面的想法和情绪才行。
作者:Yana Shagov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