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从小缺爱VS从小被爱的女生,长大后区别有多大》,缺爱女孩Kitty的一些话触动到我。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缺爱,因为我并不是没人关心,但是我从小到大得到的爱似乎都要靠自己去争取,而有时候,“爱”让我不敢触摸。我小时候不是在父母身边长大,上小学后才跟父母生活,说实话,那时的我对他们的身份是很模糊的,对接近他们有着畏缩。在他们身边,我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是很严厉的,他们似乎对过去外公外婆的教育方式极为不满,迫切得要求我去改变。这令我对他们更有了一些畏惧,爸妈是传统的中国式教育,从不主动鼓励我,即使是因为我做事令他们满意,关心我时说话的语气也还是令我不寒而栗。而且我时常也会受到一些语言暴力,“你就是个白眼狼”、“你就知道要钱”、“目中无人”、“养着你有什么”等等,他们似乎觉得因为你是男生,我们就一定要压着你,你皮实,不怕被数落。可其实,那些话却像一根根钢针扎进心窝,在张伏之间不断刺痛。于是我渐渐选择了沉默,选择了放弃“爱”。说真的,虽然我不是女生,但我性格中似乎也有Kitty身上带着的一些点,比如“靠自己”,从小到大我习惯了一个人,自己的事情都一个人完成,别人来帮忙反而让我心慌。以至于到现在,当小组作业布置下来、参加团体竞赛,我总倾向什么都自己做,很难开口向别人求助,以致于常常被人诟病“做事专断独行”。比如说对“爱的夸大”。记得高中时,我没什么朋友,高三时我最亲近的同学要去外地集训,得知他明天要走,我在晚自习时忍不住地泪奔了,可当上了大学,我却自己把他的QQ删了,因为知道他会有新的生活、新的朋友,可我却有一些难以接受。我鲜少得到关心,却又在关心里缺少安全感,伤了自己也伤了别人。
成长的经历,也让我有一些独立的特点。我成长的环境中,充斥着极端和价值观的轰炸。无论是父母的语言暴力,那些话是如此极端、如此绝对,似乎要把我化为尘埃,还是他们和社会中输出的那些价值观“不XX你就完了”“你必须要XX才能XX”,都让我心生恐惧。再然后,互联网兴起,一大堆观点和价值观输出,不断在改变,不断在推翻,速度太快了,我有点接受不了。
我长大了,喜欢上阅读、接触了不同的教育和人群后,我爱上了谈感受,在现在,这似乎特别稀缺。现在“意见领袖”太多了,武林中派别太多了。人们都在忙着争夺话语权,都在输出观点,谈论谁武功天下第一。可没人会告诉我,习武能不能挡子弹。大家观点很多,强调句很多,感受很少。可我总在看他们吵得不可开交时,心里默默来句:“来吃饭为啥不先品品味”,我总逆反着认为:我来关注这些事,一定是因为我对这事感兴趣,那我就先看看,品品,再听听别人怎么品的,最后才是来评价。我已经受到过太多价值观的冲击,我真的听不下去观点了,我现在更喜欢看到网友对一件事的感受,“我觉得这件事有点意思”、“我觉得他也不完全坏”而不是“这事是XX的错”、“我敢肯定,他不是个好人”,总活得那么较真,没劲儿!
记得一个作家说过,他讨厌“渣男这词”,把一个人丰富的性格用这么卑贱的词笼统代替。说事话,我也讨厌,倒不是纠结用什么形容词形容一个男人,而是我更感兴趣的是你能不能给我讲讲他做过什么事,给我讲讲你是什么感觉,这不比你笼统的给他下个定义好多了。你把细节一讲,顺便也是丰富你的记忆,也许在记忆里,他不是那么坏,那不顺便帮你早日回头?即使回忆起来更恨了,那不也让你更知道如何防范?这总比自个生气强啊!
我喜欢那些爱谈感受的人,他们是可爱的,亲近的,他们愿意去除掉对事物是非的硬包装去碰观察、触摸它的形象,反而对事物有了更真的切的认知。我也感谢你,我的朋友,愿意看我在这絮絮叨叨的聊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