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崇祯帝本可挽救明朝,只因此两大良策没坚持下来

崇祯帝本可挽救明朝,只因此两大良策没坚持下来

作者: 蒲公英有约 | 来源:发表于2018-11-30 23:27 被阅读0次

    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年号崇祯(1627年-1644年),后世称为崇祯帝。朱由检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

    惜其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

    在崇祯凄风苦雨的十七年执政生涯里,大明王朝,也曾经有过两条绝佳的方略,任何一条实现,都足以助明朝熬过难关。却也都无一例外,被崇祯皇帝活活“办偏”,更将大明朝彻底推进了深渊。

    一:变样的“因粮”

    因粮,就是按照交税者贫富状况,分头划分赋税。自从崇祯登基起,在各种麻烦的来回闹腾下,明王朝的缺粮,也是越演越烈。中原各地天灾人祸,生产几乎瘫痪。北方灾区更是饿殍遍野,就连北方的边军部队,也常见饿的前心贴后心。饿的站都站不住,还怎么为国征战?

    崇祯六年,亲眼目睹了明朝军民缺粮惨状的卢象升,却愤然提出了新策略:因粮。

    卢象升,江苏宜兴人,明末文官里出名的文武双全人物。崇祯六年的“因粮”策略,却更见证了他卓越的眼光——大明朝没粮食,关键原因,就是粮食税收不合理,穷困的农民交粮交到破产,脑满肠肥的官绅们,宁可粮食烂在自家仓库里,也绝不拿出来为国分忧。所以,必须“因粮”,按照交税者贫富状况,分头划分赋税。

    凡是交赋税在五两以下的农户,并不加派任何赋税,赋税五两以上,相对有钱的地主们,才按照财产的多寡,来承担更多的加派税粮。卢象升担任宣大总督时,就在其治下狠推“因粮”,一度实现了粮食大丰收。喜得崇祯帝不停下诏表彰,当做先进经验来推广。

    到了崇祯十年,猴急的崇祯帝,为了实现其快速剿灭农民军的大计,崇祯悍然在这年加征二百八十万两“剿饷”,而且在杨嗣昌等痛恨“因粮”的大臣鼓噪下,崇祯更大手一挥,把“因粮”改成了“均输”,名义上是大家平摊,其实就是叫全国各地的苦农民们扛锅。无力负担高额赋税的农民们纷纷参加农民军,这以后农民军四处转战,各地饥民纷纷跟随。

    李自成麾下的百万农民军,农民起义席卷中原的景象,就是被崇祯这昏聩“跑偏”,一口气奉送来的。

    二:痛心的“清屯充饷”

    同时期另一个“大招”,也足以确保明朝满血续命:陕西巡抚孙传庭的“清屯充饷”。

    明末大乱的年代,陕西就是导火索,西北的大饥荒起于陕西,动乱也爆发在陕西。崇祯九年时,名将孙传庭主动请缨担任陕西巡抚,一头扎进这个“火坑”的,在无钱无兵的窘境下,却拿出了比卢象升“因粮”还要狠的铁腕办法:清屯充饷。

    要打胜仗,必须清屯充饷——把军队屯田收回来,把屯田的收益,充做军队的饷银。军队吃饱了饭,才有铁血强兵。

    但清屯充饷就是个捅马蜂窝的事情。霸占军屯的,往往都是官僚豪门。查一亩土地,就要得罪一方头头脑脑,甚至还牵连着京城高官,谁敢动手?

    但孙传庭毅然动手了,到任后就高举“祖制”大旗,号称“地不容失一亩,粮不容失一粒”。以几乎玩命的架势,从陕西当地豪绅们手里夺地。做事缜密的他,更在出手之前,收集了陕西所有的土地卷宗。终于在得罪满朝文武代价后,三年里清理出四十五万两白银,他麾下那支曾百战百胜的秦兵,就靠这笔钱艰难成军。

    然后孙传庭带着这支满血复活的队伍,先擒高迎祥再打李自成,将席卷天下的李自成农民军,一度只打得只剩十八人。铁腕的手段,换得大明朝铁腕重振。

    在这个关键时刻,崇祯又退缩了:为了“清屯充饷”,孙传庭得罪了满朝文武,为了坚持自己正确的剿灭农民军战略,孙传庭又得罪了崇祯帝。可怜这位忠勇的战将,一度被崇祯帝关进牢狱。随着复出后的孙传庭,因为崇祯的瞎指挥在潼关殉国,好不容易打造的强兵也就此报废。

    其实,在明朝这两个良策早期推行时,崇祯也表示过不遗余力的支持,可是,这位帝王却缺少战略执行时,应有的耐心气度,更缺少敢于直面困难,愤然更革的勇气。明朝,也就在他的急躁与犹豫里,一次次错失历史的机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崇祯帝本可挽救明朝,只因此两大良策没坚持下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bt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