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与明朝和谈,双方筹码十分接近,崇祯帝为何坚决不同意?最主要的原因是崇祯帝优柔寡断、没有主见、不敢担当。
从1640年开始,皇太极对明朝发动松锦之战。双方投入十几万大军,历经两年。1642年,明军主帅洪承畴被俘。松锦之战以明军惨败而告终。在东北的明军只剩三万残兵败将,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不久,清军攻下明朝在关外的其他城池。
此时,明朝内地农民起义迅猛发展,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不断攻城克地,明政府军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恰在这时,皇太极向明朝抛出橄榄枝,要与明朝和平谈判。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98747/2d2fcf038134e240.png)
明朝崇祯帝当然十分乐意,派出代表团到盛京谈判。代表团受到皇太极超规格的隆重接待,他亲自率领大臣出城20里迎接。
在谈判中,皇太极开出的价码一点不高:
第一,明朝和清朝以宁远、塔山一线为边境,保证互不相侵;
第二,明朝人口逃进清朝境内,清朝会遣返回明朝;
第三,明朝每年向清朝提供100万两白银和1万两黄金,换取清朝的1000斤人参、1000张貂皮;
第四,明朝崇祯皇帝本人或者明朝内阁高官,前来辽东与皇太极会盟,双方宣誓为兄弟之国。
这些条件,参与谈判的明朝官员没有异议。第一条对于明朝来说,只是承认、接受既成事实罢了;第二条当然是清朝对明朝的示好;第三条在正常情况下,明政府是愿意支付的,因为比军费少很多;第四条是皇太极希望条约得到落实的保证条件。
没有节外生枝,这次和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可是,明朝末年朝廷管理混乱,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暴露无遗。
明朝谈判官员把皇太极的要求写成了书面材料,汇报给了兵部尚书陈新甲。陈新甲把材料整理成公文,准备第二天秘密上报给崇祯皇帝。
但兵部尚书太过粗心,竟然被秘书给害惨了。秘书不了解情况,糊里糊涂地把极度机密的文件当成了公开文本传了上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98747/e55d25be3835facf.png)
第二天,明朝高层官员们都知道了这件事。朝廷之上哗然大乱,“义愤填膺”的明朝官员们纷纷弹劾陈新甲。
这些大臣多数是文官,能说会道,都能切中崇祯帝的要害所在。
有的大臣说:明朝先帝历来坚守“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些原则体现的是大明皇家的铮铮傲骨,怎么能轻易在这时候变节?
有的大臣说:满清总共30多万军队,满洲八旗只有6万多,很多都是其他民族,汉军八旗26万多,蒙古八旗2万多;汉人占了总兵力人口的80%以上。长期坚持下去,满清能斗得过大明吗?
有的大臣说:清人经济落后,很多物资都依靠汉人。汉人是不支持清人的。清朝统治汉人非常艰难,不然,皇太极凭什么主动和谈?
有的大臣说:松锦之战刚刚结束,虽然满清获胜,可也是损兵折将、大伤元气的。清朝还有能力继续向关内进攻吗?
有的大臣说:清人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对南方气候、水土都会不服。清朝愿意到关内来吗?
有的大臣说:就是不和谈,清人一定也会满足于现状,不会继续进犯的。如果和谈,真是辱没大明祖宗了。
有的大臣说:1000斤人参、1000张貂皮,能值100万两白银和1万两黄金吗?朝廷经济已经很困难了,这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当时崇祯帝确确实实为钱急得焦头烂额,把自己的私房钱10万两白银都拿出来充当军费;提到要钱,朝中大臣大多数只是应付皇帝。
崇祯皇帝优柔寡断,遇到大事、没有主见。听听大臣们说的都有道理,崇祯帝把刚刚发芽的和谈之苗立即掐断,并且还感到自己很失颜面。
崇祯帝决定不与皇太极和谈。
正确的事情不英明,但是做起错事来,崇祯帝十分武断。崇祯帝不但不敢承担责任,而且为了推卸责任、遮掩自己的窘境,还把责任全部推给兵部尚书陈新甲,最终将这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判了死刑。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98747/58096fdd10993725.png)
崇祯帝放弃和谈之后,明朝受到内外夹击。
一代大明王朝,因为崇祯皇帝优柔寡断、不敢担当,于1644年寿终正寝。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98747/b6f815f3725f4616.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