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读书方法
大家知道读书有很多的方法,有的人是功利的读书,做思维草图或写手账,希望把作者的思想完完全全的记录下来,希望彻底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有的人则采用了费曼技巧中提到的复述,把自己看过的内容,尽量地复述出来;
不过我觉得书其实是一个朋友,他更多的是提示你,触发你新的灵感和想象,帮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你透过他们来生产自己的理论和知识体系。一个人创造力的源泉来自于平时构建的各种人生超链接,比如我们可以从生活场景中触发自己感悟,想到一些好的主意和想法;也可以从书本中获得索引,知道自己可以从另外的国家,文化或者语言获得思想的交融。所以,看书我更喜欢在书本上做comment,发表自己的感悟,这些评论就是自己阅读过程中洒落的珍珠,当整本书全部读完后,我们可以再用线把这些珍珠串联起来,成为了一个作品(文章或者课程)。
在加入007后,我突然发现很多作文写得好的,有思想,有创业冲劲的小伙伴都是在得到专栏里特别喜欢做评论。比如在李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专栏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娜些年华,金马,青岛罗刚等身影,他们通过持续输出自己的观点,持续磨练自己的思维,一年时间真真实实的改变了自己,所以在这个社会能够有意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主见,是一个人成为自己最好的行动。
最近读了梅棹忠夫的《智识的生产技术》,这本书虽然是在1969年写的,距今将近50年的时间,但是作者所展示的思想却非常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学习。为什么1969年的思想,在现在还是那么适用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在阅读此书的一些感悟。
0002: 积极主动
本书中提到:“技艺要领的掌握,并不只是师傅的言传身教,而且还要靠自己偷偷习得。”
的确,很多时候有些人表面上很努力的学习,但是其本质上是低效地勤奋。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注意力经常被收割。比如当下互联网的内容服务非常流行,很多人由于有知识焦虑,所以总希望抱团取火,和大家一起在社群打卡学习。一开始的初衷是很棒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很多人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自我驱动能力,于是慢慢陷入了为了打卡而打卡,打卡这个活动慢慢变成一种负担,有时甚至会拖到最晚一刻才交作业,渐渐地自己也慢慢失去信心。积极主动确实非常重要,当一件事成为自己的刚需,自己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主动完成的时候,其散发的能量是无比强大的。相反,如果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某事,那么从这件事中获得帮助是非常有限的,因为有的时候你是在被动地应付。试想一下,假若老师不在满堂灌输,而是学生想尽办法向老师索取智慧,那么这种主动的学习的效果一定是最棒的。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在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作者提出的第一习惯就是积极主动(BE PROACTIVE),就是采取主动,为自己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决定。我们知道鸡蛋从内而外打破是生命,从外而内则是终结。所以做任何事情的第一要点就是要尽可能的选择自己真心想去做的事情,然后积极主动出击,让自己的每一项投入都都有收获。
0003:学习逻辑
"我认为,一方面,学校灌输的内容太多;另一方面,学校的有些东西又舍不得教授,十分吝啬,二者相互矛盾。某些真正需要教授的内容,却只字不提,完全忽略了。"
的确做事是有方法的,学习也一样,必须要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论,必须要有自己学习逻辑。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这16年求学生涯中,学校只是教给了我们应试教育的技巧,教给了我们考试的知识和重点内容,但是有一样东西,他们从来或者很少讲过,那就是学习方法论,而这一点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最重要的。方法论就是我们做事的原则,做事的框架或者边界。这些方法论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提炼出来的,是隐藏在信息深处的。老师更应该教的是掌握这些知识背后的逻辑或者方法,而不是只是讲授一些书本浅显的知识。
授人以渔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送过去的鱼迟早会吃光的,但是如果教给了他们抓鱼的本领,他们就可以抓到自己想要的鱼,这就类似于有人说你可以随时到这个房子来玩,但是前提是房子里要有人,如果他给了你房子的钥匙,那么你就会拥有更多的选择,更大的自由。所以我们不要停留在表面上别人送你的鱼或者给你到房子玩的权利,而是要去追求更加深层的,更有决定性的东西,比如是捕鱼的方法或者是那房间的钥匙。
今天老师在课上讲的更多的应该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浮在表面的信息。因为知识是学不完的,但是学习的方法和逻辑是通用的,是可以迁移的。在生活中,事情是做不完的,问题也是解决不完的,我们应该去培养自己从现象中抓取本质的能力,从平时做的事中,从解决的问题中,从生活获得的信息中,提炼出做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自己观点的能力。这些才是你一生最宝贵的财富,才是最值得你去探求的。
0004:智识分子
“我们所说的智识生产到底是什么一回事呢?在本书中,书名采用了这一似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词语。不过,我猜想,会不会有很多人听起来觉得有点陌生。这倒也理所当然,因为它是我自己杜撰的,对于它的含义,我还需要做一点说明。”
“智识”这个词最近一直涌入我的脑海里。在万维钢老师的《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一书中提到:“智识它包括智慧和见识。要想理解这个现代世界,乃至做些决策,就得有这种智识。”在现代这个社会,创业人员,大学师生,工程师,企业家等等,他们从本质上都应该从"知识分子"过度到"智识分子"。
现在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获得知识越来越容易,很多东西只要问问百度或者google,就能找到自己的答案。在信息比较少的时代,知识确实是力量;但是现在应该更换成”智识就是力量“。现代更应该强调一个人的智慧和见识。因为智慧往往是从很多很多的知识中提炼出来的,见识往往是从很多很多的事情中挖掘出来的。现代人更应该着力于当代这个大环境,抛弃一些搬运知识,死记硬背知识的学习套路,而是更多的学会理性思考,学会挖掘事物背后的道理或者蕴含的意义。
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毕业后,自己在工作上一直没有突破?现在想想关键是自己还是停留在知识分子的阶段,没有拥抱这个社会的大潮,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去转变为一个智识分子。知识分子和智识分子,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是其实观察问题的视角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停留在我会了这个知识,一个是不仅了解这个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要知道这个知识的适用边界,并构建出自己的智慧。查理芒格所说的思维模型,就是知识分子所生产的智慧晶体,而能够熟练使用这些模型,能够实现跨学科创新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识分子。
在本书中作者给智识生产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所谓智识生产,就是运用自己的大脑,以人们明白无误地形式,提出一种新的东西-信息。
的确,人,物,抑或是概念,它们都需要进入我们到的身体,成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我们之间才能建立起深度的链接。下面是我小时听到的一段对话:
女孩子问男孩子:”你爱我么?“
”爱,当然爱!“,男孩子说:
“那你有多爱我啊?”女孩子又追问:
”我的整个心都留给了你”,男孩子真挚地说:
女孩子会心地笑了。
心流
其实生活中何尝不是这样。我们的心留给什么东西多一点,我们对它的了解就会更加深入一点。我们的心给了爱人,满脑子想的就会是她;我们把一部分的心留给了某个产品,我们就会思考如何把这个产品打磨成最棒的,就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它们身上;我们把一部分的心留给了某个概念,我们就会去探索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会明白它们到底该使用在什么样的场景和情境中。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定义心流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心流则是智识生产高级阶段的一种产物。
知识只是一些信息的集合,现代人更应该利用工具去挖掘知识背后的逻辑和方法,去真心赢得智慧和见识。
读书方法
积极主动
学习逻辑
智识分子
后续继续更新关于本书的阅读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