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到了,菜场里总会有“野菜”上市。原来这些确实是野菜,可现在都已经人工大量种植,已经失去了原来野菜的风味,徒有虚名。它们也是耳熟能详,如枸杞头,马兰头,荠菜……
枸杞本是一种小灌木,当年出现在农家自留地四周,主要是防止鸡鸭闯入地里糟蹋自家种的蔬菜。种植枸杞的另一个目的是到了秋天可采摘枸杞。你可以新鲜吃,也可以晒干了吃。上海当地品种的枸杞较之宁夏枸杞小很多,而且籽也多,新鲜吃的话口感不好。当地人都知道枸杞补肾,无论鲜用还是干用效果也不错。记得外甥小时候有遗尿的小毛病,当年我家门前就种有枸杞。那红色小灯笼挂在枝头,他就蹲在枸杞边好奇地看着,绿色叶子边,红色灯笼若隐若现,枸杞的枝头上还有不少小刺,它们是保护小灯笼的吗?
这些小刺或许可以阻碍鸡鸭继续前行,可在人类面前这些防范措施于事无补,大人们才不会为了摘几颗枸杞而以身犯险,但小孩子才不管呢。就等着枝头上的枸杞变红呢,有几个他就吃几个。但不怎么好吃的新鲜枸杞,他吃起来却津津有味,也不管是不是有涩味或苦味,但在不经意间就把他遗尿的小毛病给治好了。
到了秋天,枸杞叶子落尽,那红色的如烛火般的小灯笼挂在枯干的枝头,经历了风霜,这枸杞颜色愈发显得红艳艳。枸杞的采摘季节到了,用手小心翼翼地一颗一颗摘下这些可爱精灵,门前不多的几株枸杞也能收下一斤多呢。在阳光下暴晒几日,没几天就可以干透。没有晒干的枸杞堆在一起,时间一长容易发粘,导致颜色发黑而变质。那时也没有中年人悠闲的拿着茶杯泡上几颗枸杞的,枸杞主要是作为补品用的。我至今还依稀记得,每年冬至前后家里总会杀一只大公鸡,放入红枣,枸杞,冰糖同煮。早上起来,每人一小碗甜味滋补品,那味道至今还记忆犹新,只是那也只是限于童年。
父亲也喜欢直接把枸杞泡在他爱喝的白酒里。没几天原来无色透明的白酒,就有了靓丽的橙色。仅看颜色,还以为是果汁呢。泡了枸杞的白酒口味得到很大改善,抿上一口,甜丝丝的,不再像原来有刺鼻的酒精味。这样的“枸杞酒”,冬天喝的养生效果会更好。喝点小酒钻进被窝,浑身暖和,也不用汤婆子捂被窝了。有时在想,当时咋没有商业头脑呢?如果能大面积种植枸杞,专做养生枸杞酒,不就可以发家致富了吗?可惜得很,当年就是没人想这么多。
也不知从何时起,流行吃野菜。这野菜就是不占田地,也不用施肥打药的,长在路边,纯粹自生自灭的那种可食用的“草”称之为野菜。那时野菜主要是指马兰头和荠菜,每年清明前后就会有人会在田野寻觅着,割取回家作为一种风味调节剂。马兰头做凉拌小菜,荠菜可以作为馄饨的馅料。其他野菜由于更难得,“产量”更低,采摘起来更难。收集它们起来做菜还真不容易,要花更多时间。如地葱,蒲公英,水芹菜(但在菜场㎏也能懒觉它们的身影)等,都是要走很多地方采集才行。除此之外,当年很多作为青饲料喂牲口的“蔬菜”,如今被人无情的从牲口嘴边夺了过来。如米苋,地瓜疼,南瓜藤……
如今真的不一样,有需要就有市场,农民们的脑子也太聪明了。只要能想到,就能因地制宜地做到。竟然把野地里的马兰头,荠菜们引种回家种在自家自留地里。把枸杞条插满屋前屋后,等春天来临枸杞抽新芽,那就是收获季节。拿来篮子,就像采茶叶般把枸杞的嫩头用手轻轻掐下,一圈采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早春都“头道”枸杞头可以卖个好价钱。过不了一周,在原来掐去嫩头的两侧又会长出新的嫩芽,你又可以继续采摘。只是这第二次采摘的枸杞头,它的嫩茎明显细了不少,叶瓣也不如第一次的肥厚。这样经过三次采摘,吃枸杞头的季节基本过去,就等着秋天收枸杞。
春天的枸杞头做法简单,你可以清炒,如果怕苦可以先用盐焯一下,爆炒的时候放点蒜和糖即可。炒枸杞头不用闷煮,否则色香味丢失大半。爆炒几分钟看到叶子发蔫即可出锅,鲜嫩碧绿,散发着特有的清香,吃在嘴里脆脆的,嘴里满满都是春的气息。但枸杞头偏寒,也不宜多吃。
菜场卖的马兰头,荠菜都来自农民自留地,不再是以前真正野生。真正野生的马兰头,哪有现在看到的鲜绿?经历过冬日风霜雨雪的马兰头,荠菜,颜色都是灰暗的,那是磨难的印痕,野性的体现。其实也不用难过,吃菜无非就吃个心情,你看到鲜绿的它们,应该为它们高兴才是。虽然味道或许不如以前,但它们还是野菜啊,英雄不问出处,不用想太多太纠结。
2020.4.5草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