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登基的李显,那可是满腔热情,信心满满,他准备大展宏图,大显身手一番。
为了大唐的繁荣和发展,他早早就拟定好了治国方略。尤其是对待北那些少数民族,唐中宗李显和他的母亲武则天可是大不相同。
武则天时期,只要北方少数民族稍微有些不服气,或者是有侵犯大唐的地方,武则天就会派兵出击,毫不留情。
而到了她儿子李显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李显更加注意加强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他更加注重缓和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简单来说吧,能不打就不打,能和就和。保持安定成为李显时期对待少数民族最大的特点。
那么对于盘踞在遥远的东北之地,而且还敢自称大震国的粟末靺鞨大祚荣部,28岁的李显又将如何对待呢?
中宗这气魄就是不一样。
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派御史张行岌前去东北的大震国招抚大祚荣。
而大作为大震国的国王祚荣,此时也不好过。那么大祚荣又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呢?
大祚荣由于之前与唐军的几次败仗,已经心灰意冷;加上自己年纪已经大了,已经是一个过来不惑之年的老人了;此时常年征战,身体欠佳;最后由于大唐皇帝易主,现在已经不是那个铁娘子武则天时代了,现在是年轻有魄力的中宗时代。
时代变了,心情也要跟着变。
因此当大祚荣得知张行岌此次来的目的后,没有任何犹豫地当即表示大震国自愿即归附唐朝,愿意听命于唐朝管辖。
张大使觉得自己这一趟来得还值。基本没有遇到什么阻碍。这可是他来之前没有想到的。
于是张大使就拿出了来之前已经拟好的一份任命。张大使抽出任命书,大声念道:
“大震国国王大祚荣听命:
大唐皇帝念大震国国主大祚荣能征善战,骁勇异常,在东北地区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尊重。为大唐之疆域之安定,立下汗马功劳。现特封大祚荣为大唐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希望今后大祚荣能够继续管辖东北地区,安定民心,为我大唐出力献策。
钦此!大祚荣匍匐在地,当张大使念完谕旨后,千恩万谢,感激不尽。
大祚荣以为这就没事了。以后自己只要和大唐朝保持良好关系,互通有无,保持和平相处即可。
正在大祚荣心满意足之时,谁知只听张大使补充说道:
“皇上还有话交代,如若大震国表示归顺的话,还需要派出一名质子到长安去,作为交换。听到张大师如此说来,大祚荣的心里咯噔一下,这真不好玩啊!为什么非要这样搞呢?这么不相信人呢?
听完,大祚荣大惊失色。
此时王后也到了说要大震国派出一名质子去长安,于是王后就神色慌张地跟夫君祚荣说:
“此事万万不可啊,万万不可,长安距离咱上京龙泉府四五千里地,儿子此一去,还不知道能不能再回来呢?还望大王三思啊!说完就开始呜呜咽咽地抽泣起来。
面对王后的一番言语,大祚荣又会如何回答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