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正在发生的教育革命

正在发生的教育革命

作者: StevenFU | 来源:发表于2016-02-21 11:26 被阅读137次

本周看的书和教育相关,作者结合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访学经历和自己女儿在美国的求学经历,既有对美国和中国的教育做对比,又有对教育的作用与未来教育的发展做了探讨。

如果你觉得教育与你有关,你应该读这本书,如果你是教育从业者,你更应该读这本书。

一、面向未来的教育

1970年。托夫勒写了第一本畅销书《未来的冲击》,在书中创造性的提出了明确的面向的未来的教育:小班化、多师同堂、在家上学趋势、在线和多媒体教育、回到社区、培养学生适应临时组织的能力、培养能做出重大判断的人、在新环境迂回前行的人、敏捷地在变化中的现实中发现新关系的人和在未来反复、或然性和长期设想下的通用技能。

未来只会越来越复杂,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判断并产生适应性的行为,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

二、变化中的教育

教育将继经济学之后,不再是一个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和道德良心的学科,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在信息技术大革命的今天,规训与教化在撤退,支持和服务在推进。教育的本质是对学习者的支持和服务,而不是对他们的规训与教化。

印度教育学苏迦特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观点:你能想象和确认,你所教的和考核的东西,在今后20年学生们走向工作岗位还管用吗?在今后的大数据时代,只有三种最基本的东西是学生用得到和必须学的东西:阅读、搜素、辨别真伪。

三、变革的需求

目前的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经济结构转向服务经济,劳动力大规模转向服务业,职业分布由工厂转向办公室,社会焦点从围绕生产转向围绕创新。若干年后的社会竞争是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的,然而我们的教育还围绕着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

高中阶段并不天天谈“素质教育”的美国,学生们更多的是和自己竞争,而中国和印度更多的是和别人竞争。当一个人如果只关心和别人竞争的事情,放弃自我几乎是必然的。

在全球化的今天,语言本身的技能并没有那么重要,文化和语言方面的胆量反而是比较重要的。从幼儿园开始的国际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也许给孩子留下来的最重要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开放的心态。

现代社会并不需要大量体系化人才的现实使得知识在绝大多数时候,变成一种随时得到的能力而不是储藏。

没有普遍适用的信息,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的人群中,信息才会产生价值。

四、被技术改变的教育

人类的教育历史,几乎一步一介质的革命,每一个教育家出现,也几乎是紧跟在介质的革命后期。

公元前800年左右,竹筒被发明,诞生了管仲和孔子这样的大教育家;

公元前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技术,造纸完全取代了竹筒,对学校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公元1040年,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100年后朱熹建立了自己的书院,不用将自己大量的时间用在练毛笔抄书上,重点转向思考和解经。

现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诞生正在改变教育:Moodle,MOOC,可汗学院....

我们也许最不应该重复中世纪那些宗教教师不断重复过的话:“技术不可能实质性的改变教育,教育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离开我们的努力,孩子们也许一事无成。”

大量重复的劳动,也许是教育最不该坚守的东西;我们的时代,最大的悲哀,在于毫无天分的教师还在勤奋地工作,该交给技术的,就交给技术去做吧。

千百年来,教育工作者试图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将提炼过的教师的思维逻辑或者书本的思维逻辑连同知识容量一起拷贝到学生的大脑中。这些努力部分有效,这种标准化、规模化的教育确实保证了教育的基本基准,但每个时代顶级聪明的人,似乎都不是这样拷贝出来的,因此才有了“大师无师”的感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发掘学生自身原有的动力和天分。

五、信息视角的教育践行

有关教育目的的四种理论:

教堂理论:培养和改变人本身,成为有品格的人

厅堂理论:培养道德和修养,选拔社会精英

弄堂理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适应社会

食堂理论:培养自食其力有用有技能的人

If the world belongs to our children then why don't we just give it to them?

如果世界是属于孩子们的,那么为什么不还给他们了?

苏迦特的教育主张是让孩子在真实的环境下发展自我。

为此他还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1990年苏迦特来到印度很多非常偏僻的乡村,开始了对未来开发“人脑”的教育实验:这里的人不懂英语、没人见过电脑。苏迦特在孩子们聚集的街头的墙上开了一个洞,放上互联网屏幕和鼠标,然后离开。几个月后,实验表明孩子们不用老师也学会了电脑。

当孩子有兴趣的时候,教育就发生了。其实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生物就是能在特别短的时间内完成自我进化与演化。学习应该是一种自组织行为,通过自己不断努力探索与实验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必然是比老师直接传授给你来得有效果。教师的工作重点不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毕竟知识传递的活能被计算机和互联网所胜任,甚至做得更好),而是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感兴趣,产生自我驱动的学习。

通过封闭的、理想化的说教教化出来的人,对真实环境是没有免疫力的。孩子们早晚要面对社会现实,应该让他们学会利用自己的识别和免疫功能来战胜不利的现实环境。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真爱自我和自己的身体,并且给他们思想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在实际环境中多做决定,去发现自己的才能和朋友,这些才是他们以后战胜不利环境的基础。

思维逻辑和判断能力加上真实场景和真实问题,能够造就一个人才的自我发展。

六、网络探究和任务教学的十个要素

1.任务要“聚”:搜索、阅读、辨别真伪

每一次作业、每一项任务都应该针对阅读、搜索和辨别真伪来设计,而不是像以往那样针对知识记忆。

2.任务要“分”

任务探究要分步骤阶段开展,有4种策略:

a. 支架式教学。给学生搭建知识资源的脚手架,比较适合处子态,一无所知、如饥似渴的学生和状态;

b. 抛锚式教学。学生处于学步态,兴趣未必有那么浓厚难度却很大,寻找学生能够理解的就近知识发展区去布置任务,牵引支持。

c. 随机进入教学。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某个知识构建,需要从不同侧面去看待同一个事物。

d. 启发式教学。对于成熟、具有自制力和自学能力的学生或者具有这样特点的课程,提出问题并提供充分的资源,让学生制作作品。

3.任务要“真”

真问题特别容易让学生感兴趣,也更容易让学生跨过一门课的起步门槛。

4.任务要“实”

学生解决问题后所得的结论最好是实际有用的,可感受的。

5.任务要“简”

布置任务要明确让学生知道学完这门课程后,能够达到什么作用。

6.任务要“明”

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评价标准:网络、实践、作品。

7.任务要“串”

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任务是由前面不同的基础任务串联起来的,需要从简至难进行设计,为学生提供经典的案例和最佳实践。

8.任务要“扶”

发挥资源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资源支持。

9.任务要“透”

教育创新的前提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提高而不是在降低,需要通过在线知识点考试来确保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

10.任务要“动”

师生互动、现实和虚拟互动、课堂和实践互动,增强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

七、“教育不公”背后的制度逻辑

如果你是来自中国上海最好的高中—“上海中学”的学生,转来美国加州一所贵族私立走读高中读书,学费寄宿家庭费5万多,学业适应迅速,你可能仍然会体会到以下5种“不公平”:

1. 你辛辛苦苦转到美国的贵族中学,所在学校在被加州伯克利录取的名额是3个左右,而情况比你所在中学差很多的公立学校也有一个加州伯克利的名额,公立学校的那一个人的SAT成绩要排到你所在的贵族中学的第50名以后;

2. 无论是公立中学考核还是私立大学录取,参加大学录取的考生要和自己的本族竞争:也许你的SAT成绩是2300分,邻居的黑人兄弟杰克是2100分,其他基本一样,可是就是因为你是亚裔,你只能上南加州大学,而他去了加州理工学院,还得到奖学金。

3. 杰克的弟弟没有SAT成绩,甚至高中都没读完,没有关系,他直接上了华盛顿州不错的社区大学,2年后成绩GPA达到3.7,他转学来到南加州大学和你同学,4年学费比你少缴一共6万美金,还比你年轻两年毕业。

4. 杰克的妹妹学习成绩不错,高中在一所很一般的本科学院提前修完大学两年的课程,高中毕业直接上大学三年级,也和你一起毕业,直接省了一半的学费。

5. 你的女朋友听说社区大学便宜,也干脆从中国投奔社区大学读书,作为国际生她的学费是每年9000美元,入学后她发现年龄超过自己一倍的美国下岗大妈大叔们也在这个班级读书,不过不但不交学费,还可以通过读书获得政府每年1万美金的补助金。

教育就是教育,受教育者本身的教育持续就是目的。教育的成功就是受教育者的教育能够持续。从这个立足点出发,以上5个不公平又可以得到以下解释:

1. 虽然你所在的贵族学校第五十名的高考成绩要高于公立学校的第一名,然而加州伯克利认为那个第一名的学生的教育也许能够更加持续,因为他在公里学区连续保证第一更加难得;而加州教育部门认为,每个学习都有人通过努力能够上名校,更能让更多的人的教育持续下去。

2. 黑人兄弟的学习成绩也许不如亚裔,然而比起相差100分的高考学业成绩来说,他在本族群众体现的优异特性,更能体现他的潜质以及他将来的教育能够持续;而从加州纳税人的角度,每个种族都有希望这件事情,会让教育更能够广泛持续。

3. 杰克的弟弟也许不是做研究的料,事实上南加州大学也根本不指望多数学生将来从事研究工作。然而杰克的弟弟在社区学校体现的优异的学业成绩,已经证明了他很努力,他的教育能够持续下去,有理由相信杰克的弟弟来到南加州大学也会努力,从这个角度上,南加州大学要放弃一些凤尾,选择这样的鸡头;而站在加州整体上考虑,占将近一般的社区学院的学生能够有希望接受更高的教育,是教育能够持续非常重要的基础。

4. 杰克的妹妹在高中就读完大学的基础课程,证明了她的教育的持续性,通过这个手段,更多贫苦而优异的孩子能够上得起南加州大学,而南加州大学这笔生意也很划算:直接从社区大学挑走优等学生,校友总数会增加的,将来的捐款候选人也会增加。

5. 本县、本州的学费比外州和外国人优惠是纳税人的权利,也是教育能够持续的重要支柱。通过学费杠杆,年轻的劳动力留在本纳税区,会有利于本地经济的良性循环。而下岗的老大妈门,政府与其白发她们失业金,不如让她们提高面对就业的自身能力。

然而,在中国,教育真的是持续性的吗?高中毕业撕书狂欢的孩子,大学毕业想到读书就头疼的大学生,我们的教育都在培养什么?

八、紧急救援中的技术问题

08年汶川地震,13年雅安地震。5年时间过去了,上一次的巨大地震并没有使我们变得更理智、更专业。相反,智慧被善良蒙蔽,道德主义渲染和主宰着舆情民意,明智的救援问题被搁置一边。

雅安地震新闻报道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高尚师德、不顾个人安危、转移学生、同学们先走,我断后;学生们强拉着老师走出了教师。。。除了道德还是道德!然而这样的报道有严重的缺失和隐患:今后再有发生同样的危难场景,什么东西能保证救援的效果?

在搜索引擎中分别输入中文“地震、教师、责任”和英文“earthquake, teachers, responsibility”可以明显感受到国内外报道的着重点取向。中文搜索结果的前几页几乎都是道德评价,这种评价似乎会永远地进行下去,也永远没有明确的结论。然而,英文搜索的结果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师生怎样就救助的,包括规则、流程、技术、指南等。

当所有的焦点集中在道德的时候,其实往往是技术出了真问题。

九、被恐惧绑架的中国基础教育

补课文化一直是中国教育的特有文化。初中生、高中生全部的周末被课外的补习机构包围,这些补习班收费不等,撑起了美国华尔街N个“中国应试概念”上市公司。作者从来不补课的女儿,有一天正式向作者提出补课要求,补课的原因是自己觉得恐惧:“自己宿舍的7位同学,全部补课,其中还有3位参加一对一的补课”。一个学期下来,原先比自己成绩低不少的同学,迅速超越自己,让作者的女儿感到恐惧。

作者的女儿其实成绩很好,不过就有点粗心。当作者带着女儿来到培训机构咨询时,机构的辅导员当面“恐吓”道:“你们不要以为是粗心,如果中考不平均92分以上,是不可能上好高中的,而这平均的几分,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作者知道他口中所说的巨大的努力是什么,那就是牺牲女儿全部的周末,以及每年7万多的补课费。作为一个教育学者,愤怒无奈下,他只好选择带着女儿逃离,去到美国读书,放弃中考。

作者女儿进入美国高中后,迅速变了一个人。没有大量的补习班,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如此多的周考与月考,更为重要的时没有排名和公布成绩。她只知道,如果体育特别优秀、课外活动和志愿者特别优秀以及成绩特别优秀的话,自己的照片就可以上学校的荣誉墙。

受美国教育的影响,作者对自己女儿未来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受到恐吓的逻辑是:如果你上不了好高中,就不可能上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得扫大街。。。

现在他对女儿的期许是:只要你自己喜欢,就尽量去做的最好,将来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和生活快活的人。没有恐惧的伴随,作者女儿逐渐理解了"邻居为什么要请假一周与家里人休假",也不再害怕某某人成绩超过自己,个性逐渐发挥出来。

独立的人格也许很快能够形成,教育不是写作文,不是恐吓,而是融入生活。

成绩和就业是次要的,哪些从小到大充斥着恐惧的孩子,一心要超越别人,等到了成年,除了竞争和自私,似乎不会其他东西,友爱、能力、协作、感恩,这些普世价值,被应试的主流排除在教育之外。

作者经济条件允许,可以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国外,逃离这场应试游戏。那些还挣扎在这场被恐惧绑架而无法逃脱的孩子们怎么办?

写在最后

曾经被问到很多次,教育技术专业是做什么的?也曾很不人性化的解释过:利用技术设计、开发、优化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

也许我们首先应该回溯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然后通过实践再实践去探求技术如何能够帮助解决教育问题,达成教育的目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在发生的教育革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snv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