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道”是无边无际,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德”也是依傍“道”而生,惟“道”是从。
老子追求“无为”、“不争”,认为凡事不必强求,顺其自然就是“道”。那么这里的“不争”,是要人们不思进取吗?其实不是的!我们需辩证地去对待这个问题。
“曲则全①,枉则直②,洼则盈③,敝则新④,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⑤。不自见⑥故明,不自是故彰⑦,不自伐⑧故有功,不自矜⑨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①曲则全:委曲者反而得以保全。
②枉则直:弯曲反得以伸展。枉,指弯曲。
③洼则盈:低洼之处反得以充盈。
④敝则新:破旧的事物反而能够孕育新事物。
⑤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坚守“道”而判断天下的吉凶祸福。一,这里指“道”。式,在古代“式”是一种占卜工具,占卜者根据“式”转动的结果来占卜吉凶。在这里,“式”喻指“道”。
⑥自见:自我显示、自我炫耀。
⑦彰:彰显,使人看到。
⑧伐:夸赞。
⑨矜:骄傲。
委曲反能保全,绕弯反能直达,空洼反能充盈,陈旧反能返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能迷乱。所以,“圣人”持守唯一的“道”作为天下的规范。不自我显示,反能彰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明辨;不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妄自尊大,反能长久。只有不与他人争斗,天下才无人能与之争斗。古人所说的“委曲反能保全”这样的话,怎么会是假话呢?确实是一个全面的概括。
释 例 解 读
晏子责烛雏
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景公十分喜欢捕鸟,他经常将捕获来的各种鸟儿关起来饲养,然后赏玩,还特意指派了一个叫烛雏的人负责捕鸟的事。
一天,烛雏一时疏忽大意,让捕来的鸟飞走了。齐景公知道以后非常生气,他勃然大怒,表示要把烛雏杀掉。齐国重臣晏子在知道此事后,马上去面见齐景公。
晏子对齐景公说:“烛雏现在犯了重罪,请让为臣来历数他的罪状,然后再请大王依照这些罪来把他处死吧。”齐景公此时怒气未消,但是同意了晏子的这个请求。
晏子派人把烛雏带来,当着齐景公的面,将烛雏所犯的罪状列举出来:“大王派你负责看管鸟儿,但是你却粗心大意让鸟儿飞走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因为鸟儿的飞走,使得大王决心要去杀人,使得大王背上喜好杀人的坏名声,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如果其他诸侯听到这件事,都会以为大王把鸟儿看得比人命还要重要,这样一来就会毁掉大王的威望,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
晏子将烛雏的三大罪状一口气列举了出来,说完后请齐景公将烛雏处死。此时的齐景公并没有失去理智,他在晏子斥责烛雏的话中已经领悟到了自己的过错,于是摆摆手说:“算了,不要杀人了,寡人在盛怒之下险些做了错事,幸亏先生前来指点。”
真正有智慧的人在正面批评可能无法起到作用时,往往采用侧面迂回的方法来取得劝谏的成功,晏子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晏子侧面迂回的方法,与老子的“道”中委曲反能保全用的理论有着共通之处。晏子在齐王面前没有进行正面的解释,而是采取迂回的办法,从而使齐王及时醒悟,保全了烛雏的性命。
这里所讲的“不争”即是“争”,侧面迂回的“不争”,胜过正面直言不讳的“争”。所以老子的“不争”,是一种大智慧。
现实生活中,我们受到委屈或不公,常常采用的是正面的“争”,这样多少会坏了情绪、伤了感情。如果能采取和平婉转、易被人接受的方式即“不争”去解决,是否效果更好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