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曹文轩的《草房子》 ,内心生出敬意,也涌起一种不常有的共情。
草房子的温情这是一部富有品位、格调高雅的儿童长篇小说。曹文轩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在1995年创作出版了《草房子》。作者的《红瓦》《草房子》《根鸟》《青铜葵花》等一些短篇小说获得中国安徒生奖、全国儿童文学奖等众多奖项。
在《草房子》里,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描写出已经离我们远去的小学生活,这种看似平常实则并不简单的生活,今天读来如同一杯香茶温情脉脉。主人公‘’桑桑‘’刻骨铭心的经历,不幸少年与厄运抗争的悲怆,残疾少年对尊严的坚守等等,在这所其实并不大的草房子里扑朔迷离地上演,给人以感人心魄之感,有时更会催人泪下。
草房子的温情小说以“油麻地”小学为背景,以一群不同性格的孩子们为代表人物。故事里有着朴素而浓厚的亲情,叙述风格浅易而又深刻、谐趣而又庄重,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淳朴的美感,荡漾着一种悲悯的情怀。
而触动人心的也是这种情怀,因为在人与人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趋淡漠的当今世界中,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
但令人担忧的是,如今的孩子们读起这本书,能否感动自己呢?
或许也是因了自己在农村上小学,也有农村教学的经历吧,读着有一种归属感和共鸣。
作者笔下的那些土娃们简直就是我们那时的影子:桑桑、秃鹤、纸月、细马、杜小康等们似乎就晃在眼前。
还有,我在村里也任教四年。作者笔下的上课情景、课间玩耍以及上下学路上的打闹,甚至老师之间,与村民之间的不可名状的缘、情、怨也都历历在目,如同置身其中……
草房子的温情(一)‘’草房子‘’不是一般的草房子,它是很贵重的。
‘’它不是用一般稻草或麦精置成的,而是从三百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草重成的。那茅草旺地长在海滩上,受着海风的吹拂与遮挡的阳光的暴晒,一根一根地都长得很有韧性。阳光一照发亮如铜丝,海风一吹,竟然能发出金属般的声响。用这种草盖的房子,是经久不朽的。这里的富庶人家,都攒下钱来去盖这种子。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那上面的草又用得很考究,很铺张比这里的任何一个人家的选草都严格,房顶都厚。因此,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里,冬天是温暖的,夏天却又是凉爽的。这一幅幢房子,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来。但当大阳凌空而照时,那房上金泽闪闪,又显出一派华贵来‘’。
从优美的文字里可以体味出作者的恋少情怀,也反映了“油麻地”的人们对教育的敬重和对孩子们的厚望,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淳朴民风和真实情感。
(二)小说里的人物是鲜活的。主要运用了描写、对比等表现手法,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跃然纸上。角色之间有喜有悲有感情纠葛,但在与苦难抗争和生死面前闪耀着农村人的淳朴风情和人性光辉。
主人公——桑桑在油麻地小学度过了六年刻骨心、终身难忘的校园生活。亲眼目睹或直接演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震憾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纯洁无瑕的爱意,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忧愁,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与坚守,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垂暮老人在人生的最后瞬间闪耀出的人格光辉,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清楚而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也如同一张张画图展现在我们面前。
草房子的温情(三)作者的文学主张彰显了独特的魅力,充满了朴素的爱和根植于土地的情愫。
曹先生在“序”中写到:
看不够听不厌的田野,勾着魂,迷着心,让我痴痴地走,痴痴地耍……
这些年来,总有这少年时田野上的感受:兴奋着,愉悦着,狂喜着,最终却陷入走不出的寂寥、孤独,甚至恐慌……
读着曹先生的文字,似乎觉得有些沉重。是啊,如今的孩子们有着无忧的物质生活,却没有了洒脱和自由;师生之间的貌似和谐,又像是隔着一层忽隐忽现的薄膜;宽阔的校园和新校舍,却没有草房子里的欢乐和温情……
“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这样的命题令人深思。
曹先生说,今天的孩子,其基本欲望、基本情感和基本的行为方式,甚至是基本的生存处境,都一如从前。而感动他们的仍是那些生死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
这些文字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温暖。对于那些为了追求人性而口无遮拦的“伪文学”,可以说是一种警醒,让我们拾起信心,用干净清明之笔,为孩子们撑起阳光,远离文字暴力,温润成长的土地。
正如曹先生的发问“一种牺牲民族甚至人类的体面的文学境界,是值得我们赞美和崇尚的境界吗”?
是的,土地是花朵的根,向上是成长的力。草房子是很贵重的,并没有离我们而去……
草房子的温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