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首先抛出个引子,也是现实眼中,看待围在领导周围的那些人。孔子:“事奉国君,尽到我的礼仪本分,别人就说我谄媚。”礼仪本分,礼多人不怪,礼仪之外,就是媚。一招可辨“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是前面讲过的,身为君者、领导者,也可反过来看看,有人巧言令色攻陷你,你必定有他所用之处。每个人都喜欢戴高帽子,特别是有所资源的领导,当你觉得很顺耳,当你觉得自己在上面指挥那种感觉良好时,就要警醒。因为此时你就成了帮凶,你便无异巧言令色之人,你便是无德之人。若能真正做到戴高帽感觉不舒服,人家骂你,也和平时一样,这太不容易了。
“定公”,即鲁定公,前509——前495年之间,鲁定公在位时,孔子任鲁司空、司寇时。司空是西周官名,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土、司徒并称五官,掌管水利、营建之事。
再而,引出个过渡语。既然过了就是谄媚,那么到底怎么相处呢?君与臣,当然有个国君问出来,公信力也倍增。鲁定公问:“国君用人,臣事奉国君,该如何呢?”而一般的领导到了那位上,屁股决定思想,当领导的,往往是被信息环境喂养大的。被后世称为“清代第一奏折的”《三习一弊疏》中,所谓的“三习”,为官时间久了,往往不由自主地生出三个坏习惯,即耳习、目习和心习。耳习:耳朵听惯了奉承话而讨厌逆耳之言。目习:眼睛看惯了讨好的行为而讨厌耿介之举。心习:内心习惯了温顺服从而讨厌违抗拒绝。势必喜小人而厌君子。
后面就正式宣布答案了,“国君以礼与臣相待,臣以忠事奉国君。”其一便是礼贤下士,当人与人之间缺少了礼,上级对下级傲慢无礼,就像照镜子一样,镜子里的人迟早会如此待你,做到礼贤下士,有尊重,部下自然对上级忠心不二,忠诚度高。再者,一个领导要求手下能尽忠,自己首先衷心体谅、尊重手下这些“礼”开始,包括仁慈、爱护、尽心。说到照镜子,以心换心一点也不为过。
其二便是曾子所言“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如四十六岁的刘备请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出山,就有“用师者王”的味道,而单位里,往往领导的亲戚或朋友,不管在哪个岗位,不乏欺凌霸道,便是“用友者霸”,而用了一个品行不行的人定会,企业会遭殃,所谓“用徒者亡”。
其三便是后半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正反馈,任何事情有个先后,打了个样本,才有“葫芦”可“画飘”。如南怀谨先生所说:中国人谈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对的,父亲对儿子付出了慈爱,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好,弟弟自然爱哥哥。"反之,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
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家庭,正本清源,上至君臣影响一个国家,中至上下级可以影响一个单位,下至父子弟兄可以影响一个家庭,更是可以影响其中的一个个的人。以礼到相敬,以敬到如宾,皆为大成、和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