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一天,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呢?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有儿子的样子。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回到三家分晋。
韩赵魏灭亡智氏以后,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到了赵襄子们的孙子辈,三家终于被封为诸侯。
其时魏国执政者是魏斯,也就是魏文侯。
文侯,一位成功的君主。
魏国有个名士叫段干木,文侯每次路过他的居所都会行礼致意,四方贤人听说了这件事,都来投奔文侯。
其实文侯倒也不见得打心里敬重段干木,但这种免费的人才招聘广告是一定要打的,要不怎么能让天下英才为自己所用呢?这就是君主求贤若渴的样子。
文侯有个老师叫田子方,是个贤人。有一天,两个人在欣赏音乐。文侯说:“编钟演奏得不够完美,左边音调高了。”田子方笑了一下,说:“我听说,君主只要懂得任用乐官就行了,不用懂得乐音是否协调。现在您能听出编钟乐音有误,我怕您已经听不出官吏选拔上的杂音了。”文侯听了说:“好。谢谢先生提醒。”
这事儿不管搁谁身上,都会觉得田老师“事事儿”的。听个音乐也得接受劝导,艺术细胞发达还要恭候批评,谁受得了?然而文侯并没有不耐烦,而是洗耳恭听,听出了醍醐灌顶状,还听出了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这就是君主虚怀纳谏的样子。
就这样,文侯任用子夏、子方、乐羊、吴起等一干文臣武将,内修政治,外服边土,魏国很快强盛起来。
吴起,一位失败的臣子。
吴起的发迹本身就不光彩。他早年拜曾参为老师,学习是挺勤奋,勤奋到了母亲去世都不奔丧的程度,曾参说:“我没有你这样的学生,你走吧。”后来他到了鲁国做官,当时齐国正攻打鲁国,鲁国想任用吴起为将,但是又不信任他,因为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吴起听说后,把自己老婆杀了,当上了将军,打败了齐国。
大功既立,大毁必至。没过多久,谗言四起。吴起呆不下去了,从鲁国跑到了魏国。
文侯问大臣李克:“吴起这个人怎么样?”李克负责任地告诉他:“吴起这个人,人品比较差,贪婪又好色,但是说到带兵打仗,我看司马穰苴都比不过他。”
关于用人需不需要看人品的问题,孔子的孙子子思有过一番论断。有一天,子思对卫侯说:“苟变这个人可以统领五百乘的军队。”卫侯说:“我也了解苟变的才能。但是,苟变当小吏的时候,吃过别人家的两个鸡蛋,所以才不用他。”子思说:“现在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因为区区两个鸡蛋就否定一个人才,不是太草率了吗?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是天下人知道了这件事,还有谁会来辅佐您呢?”
文侯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重用吴起。
吴起确实是有本事,带兵打仗毫不含糊,东征西讨,攻城略地,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吴起的梦想并不仅仅是当一个常胜将军,他必须给自己的头衔上加个政治家。
一个臣子最大的错处不在不懂政治,而在于明明玩不转还要去玩。
文侯去世了,武侯继位,国相一度空缺。吴起以为武侯会任命自己,结果任命了田文为国相。
吴起不服,去找田文说理。田文说:“我知道,我能耐没你大,本事没你强。但是现在新君上位,人心思动,百姓犹疑,你觉得这个时候谁更适合做国相?”吴起没话说了。什么意思?国君年轻,你吴起这么厉害,又掌了权,再萌生点异心,还不得造反呐?
几百年后的刘备就深知个中厉害。
兵败夷陵,退到白帝城的刘备,此时只想着一件事,阿斗怎么办?
他叫来孔明,说:“你的才干胜过曹丕十倍,肯定能成大事。如果我儿子可以辅佐,你就辅佐;要是他实在不行,你自己可以拿主意(废掉他)。”
诸葛亮听了,泣涕横流,汗浸项背,说:“臣一定竭尽全力辅佐少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为什么害怕呢?因为他深知,一旦他的回答稍稍表现出默认的意思,后面很可能就是摔杯为号,刀斧手齐出,把他挥作两段的剧情了。
这是一次托孤,也是一次试探。
诸葛亮打消了刘备的怀疑。
又过了一千多年,已是晚清时节。曾国藩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平定了太平天国。此时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邀功请赏,而是上表裁撤湘军。
正是这步棋让他没有走向兔死狗烹,得到善终。
吴起不同,既不会像曾国藩一样自剪羽翼,也不能如诸葛亮一般谨小慎微,所以一旦赏识他的君主离开,等待他的只能是反攻倒算。
在魏国是这样,在楚国也是这样。
楚悼王很欣赏吴起,任用他为国相。吴起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同样地,他也得罪了很多人。
悼王一死,贵戚大臣群起攻之,吴起死于非命。
上蔡苍鹰,华亭鹤唳。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吴起并不孤独,还有很多后来人重蹈悲剧。
晚唐温庭筠,官场失意,嘉陵江畔,写下诗篇,或许道出了吴起们的心声。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