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允礼的爱情是甄嬛最美好的回忆。第一次见到皇帝听到的是“果郡王”的名字,或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亦或是人的悲情宿命。总之,在这一刻,月下老人就已经用红线将他们两个人牢牢拴在了一起。姑且不说前四十集中他们的几多交往和脉脉含情,单就“情定甘露寺”来说,甄嬛也算不虚此生。
生性潇洒不羁、淡泊名利而且文武双全的果郡王,本就是帝王社会下的一个异数,再加上他悲天悯人的胸怀、高尚的道德品味,对心中爱情的执着追求,对心爱之人至死不悔的付出,都让他成为众多女子眼中的白马王子。在男权社会里,果郡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暖男,他竟然会将胧月的画像带给修行的甄嬛;会让甄嬛做好婴儿衣物自己转给胧月;会专门到宁古塔看望甄远道并给甄嬛带回珍贵无比的家书……更可贵的是,他将这一切归之为自己的举手之劳,甚至说成是让甄嬛帮助他为孩子做礼物。这样的情怀,这样的良苦用心真的很难让人不为之动容。
相比叶澜依、浣碧和孟静娴,甄嬛在知识修养、情感追求、性格爱好上和允礼有更多的契合。不过在更多的时候,允礼被一种沉重的皇权压力和此中压力下带来的悲剧意识所笼罩,这也直接造成了这位文人气息更重的王爷性格中的多愁善感,对感情注定是拿得起却放不下。
离宫修行的甄嬛对皇宫以及与此有关的所有东西都讳莫如深,对爱情也心灰意懒。以她的智慧,懂得也见识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明白离宫对自己对甄家意味着什么,如果不是心如死灰,想必她也不会走此一步,何况她还有襁褓中的孩子。但是,对爱情不动则已,动必惊天动地的允礼却硬是将她死水般的心搅起了波澜,让死灰般的爱情之火再一次燃起。
重获真爱的甄嬛幸福满满,对于她来说,富贵、名利都不重要,繁华、喧嚣也不必置身其中,只要守着自己温馨幸福的爱情家园,即使风餐露宿也不以为杵,即使粗茶淡饭也甘之如饴。得偿所愿的允礼自然欣喜若狂,在他眼里,什么王侯将相、皇室贵胄都及不上心爱之人的一抹笑容、一声叮咛,只要得到她的爱,即使是万里江山他也不会有所留恋。能让他们彼此相守一生,便已足矣。我们可以想象的到他们为自己规划的生活:或许耕田织布于民间,或许承欢儿女于膝下,或许红袖添香夜读书,或许琴韵悠扬笛声长……总之那是一个让人向往、着迷的未来。
沉浸幸福中的恋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转眼之间世界就会天翻地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人措手不及,改变甚至颠覆了彼此现在和将来的生活。
对于甄嬛来说,前一刻还是幸福的,因为她怀了允礼的孩子,他们正酝酿着等允礼回来之后就远走高飞,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天地。而现在她却是最痛苦的,因为她心爱的人从此和她阴阳两隔,千辛万苦抓到手的幸福还没好好品味就这样瞬间不翼而飞了,这几乎将她一下子击垮。祸不单行,此时眉庄告诉她自己的亲人正面临灭顶之灾,来自后宫阴暗角落里的暗箭并没有因为她的离宫而停止发射。这一切都促使她必须尽快让自己有所决断、有所行动,她不能安享平静,甚至没有时间为自己心爱的人痛哭一场,没有时间整理自己已经纷乱无序的思维,就要投入到一场混战中来。无常的命运,让她必须重新回到自己厌恶的皇宫之中。
对允礼来说,他的痛苦是要甚于甄嬛的,这首先取决于两个人的性格。甄嬛虽然看重爱情,珍惜夫妻情缘,但却善于调节自己的思维转换。她是个现实主义者,知道哪些东西可以追求哪些东西注定无法改变,为了自己的目的,她会利用各种手段去实现,哪怕这些方式是她所厌恶的。她最后能够从险恶的环境下走出来,除了灵活的手段、精准的算计之外,她杀伐决断的性格实在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事情认定之后从不拖泥带水,冷静而果断,算得上女中丈夫。
而允礼因为生活在皇宫之内,亲眼目睹九王夺嫡的凶险,时时防备皇帝的监督和猜忌,所以从事谨小慎微,努力将自己包裹起来。他心思细腻、敏感多情,政治上不管自己的理想追求怎么样,都注定不能显山露水。可以想见,即使显露也是必定失败的。在爱情道路上,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了心中所爱执着追求,虽千折百转却至死不休。为了爱,宁愿忍受孤独非议也不愿委屈迁就,明知是刀山火海也能毫不犹豫勇往直前,宁愿每日忍受蚀骨钻心般的思念之苦,也不肯将注定无果的情感之线斩断。他注定为情所困,也必定为爱所累。于他的性格而言,他无法斩断,也不愿斩断,他明知相思之苦,却心甘情愿的接受,甚至是平静的享受这种苦楚。于夜深人静之时,将他与甄嬛的种种过往掰开揉碎地品味咀嚼,是痛苦的,但是从一个角度来看,或许更多的是一种幸福。
正是这种性格,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每一次相见时的当众失仪;在皇宫之内数次偷偷尾随相见;在小像已露皇帝赐婚的情况下,仍然冷落侧福晋……这些都已让他身处险境,而为了营救甄嬛私自带兵出关,更是直接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可以说,是允礼自己将自己一步一步地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不过为爱而死,死在自己心爱之人的怀里,而且临死之时还能够得到深爱之人的真情告白,对于痴情一生的他来说,也算是了无遗憾。让人最为痛心的是,至死他都不知道甄嬛当初回宫的真实原因,不知道自己和心爱的女人已经有了一双可爱的儿女。
我们无法想象,当允礼死里逃生回到凌云峰,得知心爱之人马上就要回宫重新成为皇兄的女人时是何种心情,是不解,是迷惑,是痛心,是无法接受?当他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再拥有自己喜爱的女人时,那种绝望的眼神会是什么样子的,那注定是我们不忍面对的。那一刻,他的生命已经萎缩干枯。
回宫前一晚的话别,注定让人刻骨铭心。相见伊始,甄嬛还装作若无其事的寒暄着,说着淡淡的敷衍之语,极力压制着自己喷薄欲出的情感之火。为了让自己心爱的男人从此安静的生活,她残忍地告诉允礼“孩子已经有三个月”了,她宁愿让他认为自己本就是一个爱慕虚荣、朝三暮四、薄情寡义的人,根本就不值得接受他纯真厚重的爱。可是天下之大,又有谁比眼前这个男人更了解甄嬛呢?他毫不留情地拆穿了她并不坚硬的虚假外壳,他深信甄嬛仍是深爱着他的。他不愿追问事情的来龙去脉,不去责怪她对自己的无情伤害,毫无怨言的承受她带给自己的一切,愿意舍弃天潢贵胄的身份,只求和她长相厮守。在这一刻,他愿意抛开一切,倾其所有来求得事情的转机,换取她的回心转意。
本就强颜欢笑的甄嬛,根本无法面对允礼如泣如诉的深情话语,无法面对他那双渴望而迫切的眼睛。她的心理防线在一点点坍塌,在听到允礼九死一生逃回来只为见到自己时,她的情感大堤终于崩溃了。她褪下自己精心伪装的外衣,什么也不说,什么都不去解释,只是死死地抓住爱人的臂膀,一声一声低低地、深情地呼唤着他的名字,象一个受尽了委屈的孩子一样,伏在他的怀里痛哭失声,泪如雨下。似乎在这呼唤和拥抱中,彼此已经交流了所有的语言。
可是,无情的事实就在眼前,正如甄嬛所说,一别四月早已是沧海桑田,“天下之大,容不下一个甄嬛,也容不下一个允礼”,他们早已是退无可退。允礼心里残存的一点渺茫的希望也就此破灭。面对自己深爱的女人,却无力将之揽入怀中,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一步一步走入深宫大院,走进另外一个男人的怀抱。从此以后,明明两情相悦的爱人却只能咫尺天涯,无论自己怎样思念,都只能是远远地看着她,祝福她,深深的爱恋只落得梦萦魂牵。这份痛楚真真会让人肝肠寸断。听着甄嬛撕心裂肺的呼喊,想着她即将面对的险恶处境,允礼柔肠千转却无可奈何,我们似乎听见他的心在一片一片碎裂。对他们而言,甘露寺的情缘就像一场梦,在意想不到的时候来到身边,又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抽身而去,让人猝不及防,痛彻心扉。
脚畔的河水仍在静静地流淌,白马安详地享用着青草,四周虫声聒噪,倒显得天地一片宁静。谁又能想到在这祥和安静的夜幕下,会有两个伤心的人儿在此生离死别呢?
每每看到这一幕,总会黯然神伤,随着主人公的情感波动而鼻酸眼热。导演没有刻意渲染悲情气氛,没有安排角色进行大段的深情告白和倾诉,没有歇斯底里的咆哮和夸张扭曲的肢体动作,有的只是两个人静静地真诚相对,袒露衷肠。多情自古伤离别,但这场情感大戏却被导演把控得克制而真实。场面不大,时间不长,言语不多,演员的表演含蓄而内敛,流畅且自然,语言、动作、情绪随着情感的酝酿而层层递进,留出丰富的情感思维空间,带给观众震撼人心的效果。很多时候,平静的画面可以抵消浓墨重彩,无声的举止足已胜过万语千言。情到深处,哪会有那么多的言语表述,爱到浓时,又何须状若疯癫的手舞足蹈!短短十分钟,从场景设置、镜头处理到演员表演,都抛开无谓的技巧,丢弃刻意的渲染,简单似白描,平静无铺张,但却实实在在地打动了所有观众,情真意浓,催人泪下。此手笔,非深谙爱情真味之人而不能。
同样的场面在“诀别桐花台”时又一次出现,依然让人热泪盈眶。只是那时外面重兵把守,皇帝的监视就在眼前,险恶的环境又怎会允许他们那样自由从容的告别呢,剧情展示显然有些理想化。觊觎皇妃已被坐实,而且抗旨拦截和亲使团,私自率兵镇守边关,竟然还能被多疑、冷酷的雍正相容达三年之久,对此我实在找不到合适的理由。相比爱人魂归于怀,我倒宁愿他们的情感终结于在雍正面前的暗语表演,让二人的相识相知的坎坷历程,让他们的千般不舍万般情伤都付诸于甄嬛吟出的《长命女.春日宴》: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斯人已逝,萦绕在我们心头的是那深情婉转、如泣如诉的长相守的笛声。甄嬛已经除却了所有的敌人,可是当她日日面对阴森冰冷的皇宫高墙,沉浸在孤独寂寞的漫漫长夜之时,或许,只有这温润如玉的笛声才能让她的灵魂得以停靠休憩,那是她最终的情感归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