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STEM的书,简单直接。简单到没有任何理论铺垫,直接把50个美国小学STEM课例堆了出来。为了不破坏这种风格,我也直接把几点读书感悟堆出来吧。
一、 课题往往来自于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STEM课程希望孩子都能像工程师一样思考,工程师是解决问题的人,解决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所以STEM课题的选择更贴近生活。例如:轻轨消声、撞上之前停下来、隐藏自己、遮风挡雨、设计游乐场、桥梁悬臂、接骨手术等等。这些问题来自于生活,有些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答案,有些则需要学生天马行空的去想象。
二、 导入部分注重知识铺垫
要做一个STEM课程的老师,确实太难了,得是个诸葛亮一样的人物。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同样的,一堂课所需要的知识铺垫很多,所以这些课例的设计除了考虑到学情以外,还会在导入部分加入适当的知识铺垫,用以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
三、 绝不吝惜花在路边的时间
如果我们把问题的解决比作到达目的地,那STEM课程从不吝惜花在路边的时间。二年级有一节《火山喷发》,其中S的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观察分析醋和小苏打的反应,但反应容器不是烧杯而是学生自己制作的火山模型。一堂150分钟的课,用彩泥设计、制作“火山”就用去了55分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火山内部形状与喷发之间的关系,在不断的检验与修正中,渗透了T和E的内涵。
四、 评价量规不仅用来评价
所有这50个课例,都是在出示任务的时候同时出示评价量规,每课的量规依据课程内容制定,针对性很强。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依据提前出示的量规来制定自己的活动计划,具有较好的引导性,个别课例还创造性的利用了量规来推动课程深入。
五、 无处不在的开放性
问题是开放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这本书中的案例还试图用一种更开放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纸牌屋》一课要求学生用纸牌搭建一个房屋,第一次实验的时候,教师没有过多要求,只说达到30厘米即可,学生在实际操作和竞赛的时候就会暴露出来以下问题:纸牌能不能折叠、打孔、撕开,能不能用胶水、胶带。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对“限制条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将学会在限制条件下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制作(毕竟生活中所有的问题都没有理想状态)。
六、 注重反思环节
解决问题是一个提出问题、界定问题、制定方案、落实方案、落实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再次界定问题、制定方案……直至解决的过程,中间充满了反复与修正,所以反思环节在STEM课程中尤为重要。反思不能泛泛而谈情感上的体会,而要具体的说清成功的原因与需要改进之处,学生要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来获得未来的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