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读了《中国班级的特性》一文,对“班级”及“中国班级特性”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再次阅读此文,思维聚焦在“班级生活”与“育人价值”两个点上。素不知每天习以为常的班级日常生活竟然蕴含着这么丰富的育人价值。只因理论水平远远不够,所以只能粗浅的整理其中几块内容。
卜玉华教授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班级生活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其基本主旨在于以“权力—公平”为价值取向建设民主型的班级生活和基于教育学的立场开发班级生活的独特育人价值。〔1〕这引起了我的思考,班级生活具有怎样的育人价值呢?
一、对“班级生活”的理解
在不同的价值取向与观察视角下,直接决定班级的具体存在状态与价值定位。班级授课制、教育社会学、德育论视角下的班级理解都各有差异。
“新基础教育”认为,“班级”不只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还是开展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实践领域。这与我国中小学校班级建制的特殊性有关。我国中小学班级由相对固定的、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学生群体构成。这一群体在相对较长的时间五年或六年左右较普遍)内生活在同一群体和相对固定的教室中相处与成长,内含着生长变化的需要与发展空间,内含着变化发展的多种可能。学生们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共同创造着自己的学习、人际、心理和文化环境,并与班级任课教师在日常化直接接触中,逐渐形成了带有本班特征的文化、心理氛围。而这些既是班级生活的结果式表达,也是班级生活延续和发展的特有资源,随着班级群体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相对课堂生活,班级生活是学生的一个独立生活领域,它并不完全依附于课堂生活,而是与课堂生活并列,是以班级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实践领域。
第三,班级生活建设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性和个性的健康、主动发展班级的建设过程便是学生的成长过程。班级群体个性的形成有助于群体中每个人的发展,而不能倒过来说,个体发展是为了群体发展。从最终目的意义上讲,班级建设和集体形成都只是手段。
由此可见,班级生活对于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促进个体发展与班级建设有课堂生活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班级生活中学生现状分析(未完整,待补充)
学生每天的班级生活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就学生真实的班级生活质量而言,其内在的自主性、丰富性、创造性、育人性尚未得到尊重和实现。家长资源、社区资源没有被利用与挖掘,班级中存在大量浪费资源的现象。首先,在班级组织、制度建设方面,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较低,班级建设中学生缺位,过程性的教育教育资源无法生成。以班规制定为例:班主任在参考学校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呈现的是班主任个体的意愿为主要方式,学生很难、很少参与到自己生活规则的制定、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其次,班级日常管理中,大量存在规范、管理,缺乏创生性。学生日常生活的交往关系的丰富性与自主性也很匮乏,学生生活的时空尚未真正拓展开来。最后,班级建设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完善而言,缺乏有效的反思与重建的机制。但是学生在班级中不断生成的麻烦、问题、试探、纠纷、意外,提升班级日常生活质量的可能性一直存在,期待着我们意识的觉醒与实践的创生。〔2〕
长期以来,我们局限于对学生的“管理”,学生听话,班级纪律好,考试成绩好,这个班级就是一个优秀班级。这种死气沉沉的班级气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班级建设的资源被极大的浪费,班级的育人价值远远没有被发现、被挖掘。
三、班级生活的育人价值(未完整,待补充)
卜玉华教授在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中国班级生活变革可分为三大阶段,90年代初至今,班级生活进入变革期,民主管理成为核心理念,班级自主权向学生全面开放,班级生活内容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回归教育学与社会内涵的立场,对创设美好的班级生活具有一些指导意义。
(一)回归教育学立场的班级育人价值
班级作为一种学校生活的存在形态,从社会教育学的视角出发,有研究者在属性判断上,将班级视为“初级群体”。“将学校班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初级群体,对于更好地进行班级建设,在班级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这一说法使中国班级生活的独特育人价值问题彰显出来,并使人们意识到班级生活并不只是教学开展的场所,也是影响儿童社会化与健康人格成长的重要因素,需要积极开发其内在的育人价值。〔4〕
1.班级组织建设
小学生生活于具体的家庭、社区、学校中。他们并没有成人般丰富的组织关系,但培养未来公民与社会组织的关系,起始于教育之中;班级内的各类组织,恰恰是教育学生创生积极、健康、富有活力、充满创造的人与组织关系的重要资源。从小组、小队建设到班级、中队建设,再到家庭、社区、社会关系建设,学生工作蕴含的多元、多层的教育内容有助于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5〕在这一意义上,班级的学生组织建设,直接与社会变迁、公民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想沟通,有着重大的意义。
2.班级生活的同学关系
中国人经常把班级类比为家庭,这种类比有其文化渊源。情感的重要文化功能,是要把两个人变成一个人,把许多人变成一个实体,于是就必须有一种使自己发生变化,也使别人发生变化的能力与功能,其重要表现就是所谓“感动”。简言之,情感的文化功能在于其凝聚力,能够突破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构建出一个情感共同体。班级生活的群体性,同辈群体的共同生活,跟家庭生活很不相同。无论是对于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社会性的培养,还是个性的发展,同辈群体的的共同生活本身就充满意义。在这个意义我们可以说,班级就是一个“家”,相互间充满着关爱与支持,彼此间有长达六年的生活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友谊是一种亲同兄弟姐妹的情谊。
3.个体间的相互学习
当群体的关系建立与发展起来,对于个体而言,最重要的学习关系就可能建立起来。这里的学习,并非只是狭义的学习,不仅仅止于学业和社会适应性,而是与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有关。学生在共同的生活过程中,首先要实现的就是向同学学习。这一学习的具体表现,表现为日常的交往中,随时随地发生着的个体间或群体间的正式与非正式的的互动,或在专题教育中,聚焦相互学习的主题,形成榜样学习的具体形态。因此,学生间的相互学习直接促成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且没有激烈的竞争、压力和严苛的考核制度,因此更能渗入到生命之中,融为生命的一部分。
(二)回归社会内涵的班级育人价值
中国班级是一种理想的雏形社会:真实、丰富、小型,具有一定的可控性,而且符合简化、净化和平衡的标准。是一种提供交往、群体生活、团队合作、公共生活的雏形社会。
1.班级社会环境的育人意义
个人参与某种共同活动达到什么程度,决定了社会环境有多少真正的教育效果。〔6〕班级是真实的社会环境,不是模拟。几十名学生长期生活在一起,同伴交往是真实的,矛盾是真实的,快乐与痛苦也是真实的,一切苦与乐,成功与失败,都真实存在于每天的班级生活之中。在这里,学到的交往本领是真实的存在的,班委会也是真实存在的,班级管理真是发挥着他的作用;学生干部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学生干部与普通同学都要学会角色互换。班级生活还是一种真实的公共生活,个人意愿与他人意愿协调,与教师意愿协调。个人自由与团队的秩序统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平衡,制定班规、班级目标等等,都是学生面临的真实问题。
2.班级组织建设与公民培养意义
如果说班级为学生生命所提供的时间与空间是基础,那么,它所提供的关系与实践,则是直接生成学生生命的内涵实现。
就群体与组织关系而言,班级是学生入学后进入的第一个社会组织,其中又有大量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群体。而无论是正式的组织,还是松散的群体,都以为着大量的人际互动。这种互动并没有成人般丰富的组织关系,但培养未来公民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其实与教育中;学校内的各类组织,恰恰是教育学生创生积极、健康、富有活力、充满创造的人与组织关系的重要资源。学生工作中蕴含的多元、多层的教育内容有助于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这一意义上,班级和学校的学生组织建设,直接与社会变迁、公民培养的人的全面发展相沟通,有着重要的意义。
班级生活对学生的精神养成价值便不只局限于每次活动所带来的直接价值,更在于其具有一种民主生活方式中养成民主观念、民主意识与民主能力的价值。班级建设是与学科教学一样重要的特殊领域,有着无限的教育潜力。在以后的班集体建设进程中,需要我们更多思考、发现,开拓资源,在班级生活中实现更大更多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4〕杨小微.李家成.中国班主任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42-43
〔2〕李家成.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50-55
〔3〕谢维和:《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教育研究》,1998(11)
〔5〕李家成、张佳、罗玉欢:《在学生工作中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基于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基础教育》,2011(2)
〔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8
�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