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如今信息爆炸和工作生活都在快节奏进行的时候,作为职场人,尤其是对于在一线城市打拼的中年职场人来说,在单位是精英骨干,责任重,工作紧张,竞争压力巨大,加班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偶尔还需要熬夜;在家里同样是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都指望被照顾,极少的空闲时间还要学习充电,加上身体各方面机能都在不同程度的衰退,每天似乎都在疲于奔命,精疲力竭。即使我们已经把时间管理做到了极致,仍然觉得分身乏术,有一种濒临崩溃的无奈。
那么,我们的能量都消耗到哪里了呢?让我们尝试去观察一下:
一、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消耗
首先,是每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能量消耗,据测算,一个成年人,即使一天内躺着不动,至少也需要1500大卡的能量来维持身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包括保持体温,维持心肺功能和基础代谢等。如果加上我们正常的生活和活动,根据工作性质不同,大约会增加20%--40%的能量消耗。如果有额外的体育锻炼和运动,则根据运动情况,可以折合成相应的卡路里消耗。例如,我们跑步1小时,大概需要消耗700大卡左右的能量(和跑步速度有关),慢走一小时,大概需要300大卡的能量,其他的运动项目,也都有相应的换算公式。
二、头脑思维的能量消耗
科学研究表明,头脑在思考过程中消耗能量。人在思考的状态下,脑细胞依靠血糖进行供能,消耗体内产生的能量。而且在应激状态下(有压力或者紧张状态下),身体代谢速率加快,耗能会增加。此外,当我们长时间集中精力思考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会导致局部的脑细胞过分活跃,而同时抑制其他脑细胞的活动强度,更容易使人产生疲倦感。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实验数据可以量化思考过程所消耗的能量,但可以证明的是,思考是需要能量支撑的,而且持续时间越久,疲劳感的消除时间会增加,呈现一种非线性的增长趋势。
三、专注力产生的能量消耗
当在执行一项任务的时候,特别是需要持续一段时间的任务,往往需要专注力或意志力去维持一种状态或者行为。这种专注通常也被称为内驱力或者“愿力”。无论是进行体力活动还是脑力劳动,确实都需要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这种力量让注意力相对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保持一段时间。通常这种驱动力的来源大体包括两类情形:
一类是偏理性的目标系统。这是最常见的也是体会非常深刻的一种动力,例如,当我们面临一项紧急且重要的工作任务时,强烈的目标感和时间底线会让我们动力十足,紧盯目标,直到完成,才可能松口气;还有涉及到人生中长期规划的目标,无论是事业、家庭还是学业,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让行为有了方向和动力,当出现懈怠或者拖延的时候,这种动力的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另一类是偏感性的情绪系统。当某种场景引发我们的情绪反应或者内心对某种情感产生寄托,我们同样会产生内在的动力。比如为自己心爱的人全身心投入,“士为知己者死”等情形经常在我们的生活和历史中上演,再有,为了追求自身的成就感、满足感、自我价值实现以及击败竞争对手的优越感等,都会启动的感性系统,这些情感一旦被触发,都会让我们觉得能量满满,不知疲倦。
显然,意志力的积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当我们的目标系统或者情绪系统启动的时候,会暂时感受不到疲倦,但是身体内在的能量消耗却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如果不能及时休息恢复体力,久而久之,就会对健康造成伤害。因此,当这种专注力长时间持续而没感到疲惫的时候,一定要警惕,不要过分透支健康,尽量减少过度依赖意志力的情况,开启一种自然、健康的工作模式。
此外,从科学的角度,意志力更多的是一种语言上的概念而不是生物或物理的概念,尚没有证据表明意志力对应特定的生物过程,但意志力对我们行为的影响确实是可以真切感受到的。
四、小结
综上,对于日常基础性活动所需的能量,每个人都是无法回避的,除了做一些合理的规划,科学安排活动的顺序之外,能减少能耗的空间并不太大。而对于头脑思维和驱动力的能量消耗,还是有很多值得去探索和优化的空间。因此,可以尝试着找出经常让自己感到疲惫和厌倦的事情,挖掘出背后的问题和规律,找到合理的方法,尽可能降低自己的能量消耗,提高能量的使用效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