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沛然,浙江慈溪人,生于1913年2月1日,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终身教授,上海市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第一届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国医大师。
人生,赢在学问
一个人行走世间的资本,是他立世为人的德行和好人品。恰如,史迈尔曾言:“人之风动一世,在品行,而不在地位;地位虽高,无品行,何得风动一世。”
裘沛然对学问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早年就学于国学专修馆,并受叔父裘汝根亲炙教导,传授针灸医术,1936年毕业于早期教育机构老三校之一的原私立上海中医学院。
1958年起任教于新中国第一批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上海中医学院。
历任针灸、经络、中医基础理论、内经、各家学说等教研室主任,基础部主任。
裘沛然中医学术造诣深厚,深谙《灵》、《素》仲景之学,汲取历代各家理论精髓,开创理论空间——
他倡导“伤寒温病一体论”,提出“法无常法,常法非法”的观点,总结“疑难病症治疗八法”,阐扬“中医特色,时代气息”中医学发展的八字方针,并对中医养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专门研究。
养生纲与生死观
《六祖坛经》上说:一切福田,都离不开心地。心田上播下善良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裘老耄耋之年,仍耳聪目明,能写细字;头脑清健,能继续为病人解除疑难杂症。
平时,在他的书斋兼会客厅里,或求教,或看病,往来无虚客,清茗润喉,香烟缥缈,与人交谈,谈笑风生。
先生毕竟是学问家,引经据典,古今中外,随手拈来,这些只能证明他的博闻强记,腹笥深厚,医文史哲,融会贯通。
从来以“世犹多病愧称医”慨然自疚,当然他不是吝啬藏秘之人。
他在平时不仅有养生方面的专门研究,并有这方面的论述和诗文问世,而且本人业已90多岁高龄的养生实践,也足以令人信服。
裘老凭着深邃的养生理论和实践功夫,撰有养生隽语五首七绝,这五首七绝堪称是他个人的养生纲领。
其中主要讲述关于死生穷达、利钝得失、饥渴药石、命运缘分、助人为乐、养浩然气等多个方面问题。
而五首七绝中的第一首最为重要,诗中论述的生死观是养生经验中的核心:“养生奥旨莫贪生,生死夷然意自平。千古伟人尽黄土,死生小事不须惊。”
养生的主旨是要身体健康,而身体健康要求首先必须精神健康,在宏观上必须树立旷达的生死观。
“全神”对养生的重要意义
裘先生阐幽发微各家学说,就孙思邈的养生学说和中医“澄心、息虑、全神”的养生观专门进行了系统探讨和总结,并融入自己的养生经验。
他根据自己切身的体会,总结养生的经验是:人的健康与否,保持健康的关键在于“全神”,“全神”不仅指感觉思维、神色、神气,还指“神明”的妙用。
他比喻说:人似一部最精密的“自动机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补、自我适应、自我控制四大功能,但这四大功能只有在精神完美不受损害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因此,养生首先要全神——
努力使自己的精神完美无缺,要运用各种修心养性、澄心息虑的方法,使自己的心态保持至善至美、恬淡宁静的境地,必须具有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摒除邪恶和贪欲之心,不慕求浮荣,不损人利己,破除私心杂念,要有忠恕仁厚,纯一无伪的精神,高旷淡泊的襟怀。
养生的道理就是讲做人的道理
徐世昌说:“凡建立功业,以立品德为始基,从来有学问而能担当大事业者,无不先从品行上立定脚跟。”
做人道理其实就是养生道理,裘教授非常推崇儒家做人的道理,从做人而言,就是养正气,养成浩然之气,“养得一身浩然气,春光布体日星悬。”
近代医学研究发现,不仅大多数精神系统疾患和精神情志因素有密切的联系,而且许多躯体病变的发生、加剧或减轻的契机,也和精神因素关系甚大。
所以,要求心存仁爱,与人为善。
他说做人做得好就能心里和顺,健康长寿,心存仁爱,与人为善,仁者寿,寿命就相对延长。
《内经》有句话:“故主(心)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
身体健康,首先要有道德修养。
医学是一种“仁术”,裘沛然教授不仅毕生精于医术,而且对于这个“仁”字,也有他的独到见解。
仁是古代儒家一种独特的道德范畴。
《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就是说:亲其亲以及人之亲,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亲爱。
孔子言仁,以“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实行的方法。
仁,就是博爱,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在自爱自律的基础上去爱人、爱社会、爱国家、爱民族,甚至全人类。
关于做人的规律,裘教授提出为人的三大原则,即以仁为本,以礼为节,以义为衡。
他认为做人的最大要求,便是要有良知。
“只有在良知的主宰下,人人趋向于善良,则所创造的一切先进工具,都可以为人民造福,人类便可进入和平、幸福的社会。”
医乃本色,寿贵自然
孔子说过,“德才兼备,以德为首”,“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罗曼·罗兰也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裘老是一位才识卓荦、知识渊博的学问家,同时又是一位医道高明、境界高尚的医学家。
而文学艺术的修养和百科知识的渊博,对于医学知识又存在着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作用,这就使他在医与艺、诗与文的相得益彰下臻于更完善的境界。
作为中医学家,他的一生除了从事中医教学、医学理论研究和撰述著作而外,他从来没有脱离临床。
而他的临床特点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辨析入微、整体治疗、全面调理。
对于疑难杂症,他有一股不服输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但他不是盲目苦干蛮干,而是不断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有所发现和创新。
他的《疑难病症中医治法研究》一文,1987年发表后获得全国中医界一致高度赞扬,这是他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是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的论作。
越是疑难杂症越是能够激发他攻坚进取的精神,越是能够激发他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样的临床活动不仅能做到有所的发现和创造,而更主要的是,这正是老百姓需要的,使他们在走投无路时如夜行给了一盏明灯,如干旱给了一场及时雨。
“人间万事且随缘,处处施仁寿有权。” 这两句裘老的隽语,颇寓深意。
裘老已寿登遐龄,早该是颐养天年了,但他仍怀普济仁爱之心,对上门求医者从不拒之门外,而总是忘却年龄,忘了自我,精心为之诊治。
赵东生教授在眼科方面的成就和业绩使他赢得了“东方一只眼”的美誉,他曾经将一名经多方治疗而不见痊愈的眼病患者推荐给裘老诊治,而经裘老整体调治最终得以解除痛苦,这令赵教授非常服膺心折。
此后,赵东生教授遇到某些眼科杂病时马上就想到裘沛然,便向病人推介裘老,作为自己治疗手段的一道防线,以致使裘老在内科专业以外又开辟了另一项业务。
其实,这也正是裘老老而弥健,勇于挑战自我、不断求索的无穷奥秘。
最后,将裘老的养生经验总结为四句话,供读者朋友们共享:“从来长寿藏秘奥,养生要领在做人。千古灵药谁求得,仁风吹拂大地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