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李松蔚老师求助的众多求助者中,有一位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她因病辞职两年,想重返职场,但又一直在逃避。对工作前景的恐惧,让她一度产生啃老的想法,但家庭条件又不允许。
“如何迈出第一步”成了她的卡点。
李老师支招:要通过行动带来效能感,同时不又不让自己真的“找到工作”。具体做法是:每天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写简历,然后立刻删掉。
在求助者后续的反馈中,她认识到自己最艰难的部分是如何突出过往工作经历的闪光点。梳理工作经历的过程,让她重新看到了自己做得还不错的地方,也许并不太优秀。
李老师说,只要有行动开启,就会“向上螺旋”,就像滚雪球,从最初的一小点开始,越滚越大,关键在于启动。
但是我觉得启动之后的坚持,也许比启动更难。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这个说法可能来源于一位整形外科医生麦克斯威尔·马尔茨。据说,马尔茨医生发现,接受截肢手术的患者需要大约21天来适应肢体残缺的事实。
但习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比如我坚持日更写作也75天了,但我并不认为我养成了写作的习惯。
《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盖斯认为习惯养成的几个标志是:
【没有抵触情绪】:该行为似乎做起来容易,不做反而更难。
【身份】:现在你认同该行为,而且可以信心十足地说“我常看书”或“我是个作家”。
【常态化】:当一个行为变为一种常态,它就是习惯了。
【它很无聊】:好的习惯并不会让人兴奋,它们只是对你有好处而已。你会因为它们而对生活更有激情,但行为本身不是如此。
如果你的某一行为具备以上几个特点,恭喜你,你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
有研究表明:从生理学角度看,漏掉一天不会耽误习惯的养成,一天成就不了这个过程,也毁灭不了这个过程;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可能会带来问题。因为你可能会因此产生偷懒的念头,甚至逐渐放弃。
我注意到,很多伙伴在刚开通公众号的时候,连续发布了很多字数很多,质量也很高的文章,但一两周之后,频次逐渐降低,慢慢地甚至停更了。
不知道这些朋友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其他平台了,还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公众号平台,逐渐看不到他们的更新了。
我觉得当我们感到强烈抵触或状态不佳时,可以缩小目标,降低标准。
就好像简书平台的日更100字,或者在公众号平台发个图片或“晚安”,在行为上保持动作的持续性。
大脑会给习惯性的动作修“高速公路”。神经学认为,经常重复某些动作会改变神经结构,变得更加熟练,难以改掉。
我现在的写作属于疗愈自我,如果能顺便疗愈到他人,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这个也算是成就的话,也只是一个很小的成就,但是再小的成就也算是成就吧。
公众号:我思自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