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谈到林黛玉敲门,宝玉院门未开,又看见宝钗从宝玉院中出来,自己躲闪一旁暗自垂泪。待宝玉等关了院门,自觉无趣,呆呆地回来卸了残妆,如木雕泥塑般,闷坐了一晚,直至二更天才睡了。
次日,因夜间失寐晚起,闻得姐妹在院中作饯花会,“恐人笑他痴懒,连忙梳洗了出来”。在院中看见宝玉,只给紫鹃嘱咐了几句,就正眼也不看宝玉,径自出了院门。
宝玉寻不见黛玉,看见院子里落了一地的凤仙石榴等花,于是把那重重落了一地的花瓣兜了一兜,“登山度水,过树穿花”,直奔了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未到花冢,先闻呜咽之声:“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林黛玉感花伤己,听得宝玉痴倒在花冢的另一边,怀里的花瓣撒了一地,也不去管它。只是想着自己花容月貌的林妹妹若真的到了无处寻觅的时候,岂不是要令人断肠;若是园里的妹妹都到了无处可寻的时候,自己又会身在何处。青春的迷茫或许加剧了这种悲伤。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林黛玉即使有宝玉千般爱护,却无法回避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背景,在极度艰难、险恶的环境下,单薄得像风中颤抖的叶子,随时都有被吹走的危险。只是作者寄予林黛玉绛珠仙子的美好化身,给残酷的现实,蒙上了浪漫的面纱。让读者在这种虚幻的故事面前,释怀了林黛玉的生死。生死或许并无福祸,只不过该来的来,该走的走。繁华一场,终将凋敝。
只是那些厮守相伴的日子,虽碎碎念念,竟令人牵挂一生。那些在林黛玉的心里起起伏伏的情绪,那些不寐的夜晚,觉露滋的清凉,都绕不过宝玉的甜蜜和挂念。绛珠草还泪的浪漫意境,淡化了现实的残酷,美化了人世间的感情。林黛玉的眼泪从一出场就令人堪怜,使人心忧。滴滴清泪,每一滴都在心底幻化成鲜红的疼痛。让人无法抗争,无法释怀,更无法去申诉。
在现实生活的面前,每个人都是被投入湖水的石头,咚一声响之后,就是永久的沉默。林黛玉也一样,虽然贵为贵族小姐,可以讲究吃穿用度,可以按自己心意读书吟诗,可以闲情雅致地去葬花、结诗社,可以匠心独造地和燕子共处一室,却偏不能和相爱的人厮守在一起。命运终要将她推向绝境,不管有没有毒害一说,林黛玉和宝玉的相爱侵害了某些家族集团利益的事实不可避免。王夫人的极力反对、赵姨娘的诽谤,都在践踏着她自尊,令她处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境遇中。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一方面,林黛玉深感宝玉对她的深情;另一方面,她又对他们的爱情是否有结果深感恐惧和不安。她的爱情,在金玉良缘的魔咒里感到危机四伏。袭人的劝告正合王夫人的心意,而宝玉差晴雯送的旧帕子又令黛玉忧心,甚至惧怕:“宝玉这番苦心,能领会我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这番意思,不知将来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的送两块旧帕子来,若不是领我深意,单看了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传递与我,(令我)可惧;我自己每每好哭,想来也无味,又令我可愧”。自尊心极强的林黛玉,年少就遭遇了世事变迁,原本就比别人更加懂得生命的珍贵之处。她活得晶莹剔透,不愿意被沾染一丝污渍。她与自然灵性相通,春花、秋月,夏情、冬雪,在这院子里,林黛玉的爱恨化聚成她痴恋的真情,孤傲的心性。
世间事,是福是祸,谁也说不清。原本福祸相依,质本洁来还洁去,强过陷入泥淖,生不如死。所以林黛玉的死或许是一种解脱。只有真正看透生死的人才能面对死亡如此淡然,有如此的解释。如一些人说的那样,林黛玉的死也一定是极美的,定比葬花更有意境,更有艺术感。她幻化成仙,永驻在活着的人的心里。
冷月葬花魂
无论是中毒而死,还是沉湖而亡,林黛玉被预设的命运终究逃脱不了死亡的宿命。又或许哪一个人能逃脱得了呢?只不过有的人来得早,有的人来得晚,有的人来得仓促,令人始料不及;有的人拖得日久,自己也心生怨恨。死,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古往今来无一例外。再受宠爱,再被遗弃,终究都被收进死亡的囊中,只是不知是否真有轮回,那曾经存在过的美丽灵魂,是否化为了仙子,在幻境执掌着花庭。
芙蓉仙子若不是在某一个晴朗的夜间,月下,一池湖水摇曳着巨大的荷叶,脉脉在花下的流水呜咽着清凉。林黛玉一袭素裙,长发飘逸,在花瓣间舞蹈,亦或吟唱,幽怨的眼睛,流淌出来的泪水向空中飘散,一滴一滴,回忆着记忆中的甜蜜,然后,汇聚成一颗巨大的眼泪,将自己包裹、融化,林黛玉的身体融化在一滴清泪中,慢慢散去,跌落湖间,涟漪荡过影影绰绰的花间,随着水韵,散开,散开……
2016年4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