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曾经重读了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是我十年前读过的一本书,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读过的张德芬的书。
后来,我又看过她主编的《心有所定 不畏浮世》。这已经是许多作者的文章编辑在一起的一本书了,而且鸡汤味道浓郁。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张德芬写的第一本书,出版于2008年1月,因为该书的畅销,又迅速在2008年6月出版了第二本书《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两本书时隔仅仅半年时间。
我再一次重读了《遇见未知的自己》(以下简称《遇见1》)之后,又顺便看了《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以下简称《遇见2》),这也是我第一次看《遇见2》。
可以说《遇见2》是《遇见1》的加强版,也可以说是系列。说是续集似乎有些不太恰当,我理解应该可以算作番外篇吧。
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是以一个天方夜谭似的童话故事作为全书故事的情节和构架的基础,引出了一个平民百姓阿南寻找人生秘密的故事。用这个童话故事来阐述心灵修行之路,来分析和探讨人生模式的成因,甚至还有具体的对治方式以及形体操。
也许因为《遇见1》的女主人公更像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她所有的困惑、痛苦、情绪等等,都能让我们有所感触。所以相对于书中的老人一步一步带领着女主人公走出这些困境时,亦如我们自己也经历了一番。
而《遇见2》是以一个神话故事为依托,从一开始就让我有种强烈的讲故事感,而不能很好地进入情境。加之书中许多观点就是对《遇见1》中的论点的再次展开论述,也没有了初读的新鲜感。
同时,这本书专门对一些语句进行了加黑印刷,旨在强调吧。反而没有了可以让读者自己去感悟的乐趣,就像被老师画了重点,只需着重看这些黑体字就行了。
《遇见1》中虽然没有黑体字,我却摘抄了不少的句子;《遇见2》中有不少的黑体字,我却并没觉得有很值得摘抄的内容。
似乎不止一位作家出现过这样的情形,第一本书是最值得阅读的。而一旦成了畅销书,作者成了名家后,再出书,甚至接二连三的出书,却再也没有了第一本书的质量。
因此,我以为并非所有的书都值得读。有值得粗读的,有值得细读的,有值得反复读的,也有不值得读的。
仅从《遇见2》的书名中,就可以看出吸引读者的是“心想事成”四个字。然而明白人都清楚,心想的事若要成真,绝不是仅仅想就可以的,一定是做,只是如何做的问题。
而这本书就是从心灵修行的方式,来阐述如何让心想的事能够成真。正如我理解的,无论是儒、释、道,根源都是要求人自省,自觉,自律,不过是殊途同归罢了。
那么,还是用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我读这本书的感悟吧。
真正阻止我们成功的,并不是我们不懂或不明白的事,而是我们深信不疑的,但其实不然(不正确)的事情或是观念,这是我们的最大阻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