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高中的过往真的像远去的迷雾,我渐渐忘记了那种刻骨铭心的疼痛和蔓延全身的苦涩,渐渐能谈笑中说起当时的心情。今天再次翻阅高中时写下的三本日记,汹涌的感情像海浪般袭来,我毫无防备,脆弱的灵魂湿漉漉的苦涩。对当时的我来说,日记是苦痛的封锁地,我不能让任何人看见,也不愿意自己再去回望。而如今我显然忘记了当时对自己的警告。
原来从2020年,高一开始,我就对哈三中有强烈的反感了。三年的时光真的是一日一日熬过来的,只是最后麻木罢了。我可以不赞同当时的自己,也可以尽情批判,只是我必须承认那就是我,也无法不对当时的我施予同情。抑郁、疼痛、情感的崩溃,每一样都没在我的日记上留下太多。字字句句写的都是抱怨,抱怨老师、父母、考试,更多的是批判自己的无能。在翻看日记的过程中,无能为力的感觉重新回到了我身体,予我沉重一击。
唯一让我欣慰的是在一声声抱怨和一次次迷茫过后燃起的希望,似是无奈下的抵抗,不过确实救了我,把我带出了抑郁到无力做任何事的境地。这种感觉太难言说,也难以得到理解。所以我几乎不再提起,不愿意让父母去回想,也不想听到任何叹息。
昨晚到家已经十点多了,坐在高铁上,又想起那句“乐事渐随花共减,归心常与雁相先”。看见妈妈说来接我,我的心里久违的涌动起暖流。人间至暖,不过如此了。每每回家都有人等我,把我当一个孩子,倾心照顾我,陪伴我。在北京的日子,我已经习惯于成年人的身份,习惯事事衡量字字斟酌,家能带给我的是最后的信任与温情。
也有些许争吵,也有一些落寞,不过都比不过几声笑语。我逐渐理解了父母,不再向小时候一样只关注自我感受。我也愿意尽量事事顺着父母的意,也许这是我心目中对他们爱的表现吧。每次从北京回来,我都觉得自己成长了一分。从最开始离家的无措,到如今的从容,不变的只是思念。我渐渐释然了一些曾经难以理解的事,接纳了妈妈感性的言语后的无理,接纳了爸爸理性话语中的冷漠,我也在欢笑与沉默中接纳了自我。
哈尔滨的花刚刚开,说真的,比我在北京看到的感觉更蓬勃。许是在北京我也很少走出去看花吧,希望回家的日子能弥补几分。
我在尽量理解所有人,理解每一种行为,每一个思想。也许是为了更好的自洽,也许是为了尽可能在任何场合里表现得体,亦或仅仅是为了掩盖自己荆棘般疯长的思想吧。
我尽量不去管任何与我无关的事,冷漠也好,醒悟也罢。也许很多事自有它的来处和去处吧,我过去妄加干预的种种,又有多少得到了我本想要的结果呢?不过是给自己增添烦恼,给别人无谓的希望或是更深的折磨罢了。
此刻我只想感受和家人在一起的安宁,这难得、珍贵也易碎的安宁。这安宁需要理解、陪伴、支持、包容去呵护,许是责任,许是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