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全市学校开始暑期主题学习,我们也不例外。
今年的学习内容有变化,以往是文件一个个,今年一开始就是“专家之声”,放师院教授的讲座直播,我们坐在学校会议室观看。
专家本身就很励志,中师毕业,六七年中学教学一线老师经历,然后是考研攻读博士,最终成了高校教授。
讲座一开始,专家谈了自己能在这里给大家做讲座的资格,即高校在职的这些年,他一直和下面一线教师有联络,而且每天把当天的收获写成微博,隔段时间提炼成文章,如此已经积累了两百多篇论文,并且汇编成论著,现已出版五六本书。
然后就是解读教育方针,对比中外教育育人的差异,启发我们的老师一定要尽快改变思维,与时俱进,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尽快解脱,思考“知识”如何炼成“素养”,走上我们所期待的育人模式。
专家提出“如何让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的论题,并讲了他的看法,提出了“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课程实践——评价”的进程线路,听起来挺完美的。
专家声音铿锵,激情满满,确实是有自己的想法,也做了很细致的准备。
在座的老师听得也认真,眼神里也有向往和憧憬,但依然抹不去茫然和无奈与疲惫。
谁不愿有一个充满希望和芳香的职业生涯呢?从教之初,谁不想有所作为呢?
现实却是,越来越沉重的日常,越来越琐碎庞杂的无关工作,还有一直在强调的减负……许多教师就像被绳子牵着的老牛一样,缺乏自主,没了性格,更无创新,哪里还有价值体现的乐趣?哪里还能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
每年的各种培训、各类学习很多,这当然也很必要,但要让效果真正体现在实际中,却不仅仅是培训学习能解决的了的。
作为教师,当然管不了太多杂事,但是在杂事不断压到头上的当下,如何做好平衡,怎样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更大作用,却是我们可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
暑期学习也有好处,专家的话虽然不一定全部适合我们的实际,但也有可以借鉴的地方,我们不妨有所取舍地听一听,为自己充电,为工作赋能。
中午的讲座越到最后越精彩,相比之下,前面就有些拖沓,内容也有些琐碎,逻辑性也差点,但是只要有可取之处,我们就该虚心学习。
接下来的学习会有小组学习、讨论环节,还有提交心得体会的作业,据说局里还要从各校收取几篇写得好的心得体会。
这样的模式和往年也没有多少区别,形式主义比较严重,所以大家多有抵触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还是应该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事,既然摆脱不了,既然还有些用处,那么我们何不换一种心情,别让厌烦之类的负面情绪占上风,否则对身体也不好。
换一种心情,让自己有选择地获取一些知识,提升自己,开阔眼界,让这几天的学习生活开开心心的,为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做好准备,也挺不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