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身上都拖带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来是在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热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着的那个世界去。」
//////////
这是一片比较纯粹的海域。
我想很多女孩子从小到大都有过类似于“想住在海边有落地窗的大房子里,和爱的人一起看日出日落,潮涨潮息”的愿望吧。
当然,随着年龄渐长我们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但是大海的魅力并没有因着我们的改变而减色一分。这或许就是“海枯石烂”“海誓山盟”的真正意义所在。
我很早前就订好了来这里的行程,当时处于低谷期,急需要从原有的被压迫的生活空间脱离出来呼吸一下别处的空气。但真正踏上旅程的时候,生活已经开始步入了正轨,这其实也蛮有趣的。
阿那亚的整体色调就是白色,纯白,乳白,灰白,象牙白,珍珠白。色彩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带给人与众不同的情绪以及那一刹那的惊艳。无论如何都对白色讨厌不起来,即使它还沾染了医院消毒水的味道,但我情愿不想起这一件事,只把它和飞鸟、浪花还有天使联系在一起。
阿那亚的礼堂很美,颗粒状凹凸的墙身,三角的顶尖处悬挂着一座小小的铜钟。推门而入,是一排排整齐的木椅,一方讲台,还有玻璃窗外好看的蓝色的海。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堂,包容游人的交谈声,交错的脚步声,还有偷偷拍照的快门声已经是它的主要职责,可它还是具有庄严肃穆、神圣圣洁的感觉。这可能是一种情结。我想它并不是出于宗教,而是源于教堂本身,我们内心深处的信仰本身。
//////////
再来说一下被誉为世界上最孤独的图书馆。它其实并不孤独——毕竟有很多人每天来看它。
开个玩笑
好吧,在海边看到它静静地呆在那里,确实会有孤独的感觉。就像一块巨大的礁石躺在海岸上。
图书馆的整体设计非常棒,灰白色像混凝土一样的墙身。馆内采用通透的自然光,阳光从无数个光孔中射进来,光与影的交错让人着迷。
建筑师董功的设计想法来源于一副美国画家怀斯的话——“一位老人坐在一块礁石上,远处是海浪,单纯得就像一块石头,而不是一栋漂亮的房子”。于是,孤独图书馆应运而生。
这是图书馆里面的结构。
这里的藏书涵盖了文学、历史、艺术、科普等类别。陈列方式有三种:备受推崇的书,放在一层的书桌上;适合借阅的书,编码后放在一二层的书柜上;阅读率低的书,收在储藏室里。
你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碰撞的思想,想触摸的生活,这是我认为,它看似孤独但实则并不孤独的原因。
庆幸去的时候还有些许空位,当我出来时外面的游人已经排起了长队。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这是二层的冥想室,大部分空间是幽暗、封闭的混凝土。
透过临海窗户泄入一道阳光,显得神圣。
游人如织,孟老努力地维护图书馆的秩序,“那位帅哥,不要拍照啊。”伸出一根手指,摆了摆手。我看着他上下楼梯,在人群里穿梭,走到人前一个个提醒,有时候他会停下来摆好散乱的书籍,有时候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靠在栏杆上发呆。
我觉得他孤独又幸福。
//////////
晚上的阿那亚少了白天的喧嚣,很冷也很美。
这是晚上我去礼堂拍的。
夜晚的孤独图书馆是孤寂又难以让人接近的,除了我没有其他的人,我能清晰地听到我脚下沙粒摩擦的声音,大海澎湃的拍击声,还有远处不知名的鸟。暖黄的灯光从玻璃中透出,晕染了周边小小区域的沙滩,像是一个美丽的温暖的梦。
阿那亚,这是一个很美好的词。
很美好的地方。
适合听海亲吻沙滩,看光影交错舞蹈,一个人静静发呆,两个人依偎看海,三个人牵手信步而行。
所以我说,阿那亚并不孤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