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刚过,被促销活动轮番轰炸的我,很庆幸耐得住口袋里的钱没有刺激消费,只买需要的,但是对于知识付费,我一再犹豫,该不该买呢,这么便宜,买一年送一年,错过等一年,冷静下来,看看哭闹的娃,再看看还未学习的课程,不能因为便宜而为未来预支啊,空有学习的心,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焦虑感倍增。后来听了樊登老师的新的讲书《认知天性》,才发现学习方法都不正确,看似努力的学习,却一样也没学好!
为什么你买了那么多课,却一样也没学好我们往往应用学校“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去学习,认真地记笔记,用荧光笔画了各种各样漂亮的线,然后一遍又一遍地背诵或者一遍又一遍地抄写,我们通常认为学习就是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然而这是一种毫无挑战的事情,你会逐渐产生“已经记住了”的错觉,无法产生持久记忆,他只是短期记忆。那些看似很努力的学习,往往是浪费时间而已。单纯的认为只要练习达到一万小时就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然而那些学习效率高的人,真的只是记性好而已吗?
为什么你买了那么多课,却一样也没学好他们往往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这一学习或许会颠覆你的认知,或许会让你因为学习高效而努力提升自我。
反馈+连锁 为记忆打个结
将一天所学习的知识,学习后回顾知识点,做到及时的反馈,看完一本书后,试过把书合上,自己来复述一遍书的内容,在接触新知识时,试着把他们和已知联系起来,或者举一反三,找找生活中的例子。我们所记的笔记,那只能形成短期记忆,只有不断的巩固,才能形成长期记忆。
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反人性的事情,人们往往懒得去思考,然而没有挑战的学习就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上,也许明天字就消失了。最有效的方法是不断的检索,为记忆打一个结。若想让学习成果更牢靠,我们在把短期记忆巩固成长期记忆的时候,就必须把练习做扎实。
间隔练习有奇效。实验证明,把学生分两组,一组老师让学生重复记忆学习,但是从不测验考试,另外一组,通知一段时间后要测试。结果是通知考试的那一组学生要考得好的多,考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成绩,考试实质上是一种对学习的检索过程,有间隔地安排检索练习,学习某些知识后,过一段时间再做测试,给出一定的间隔。
在练习中插入两个以上的主题或技能,也是一种胜过集中练习的方法。越容易被想起,越容易被忘记,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比如各项技能穿插着学习,今天学习英语的同时复习下理财课,或者有灵感的时候码字输出。
为什么你买了那么多课,却一样也没学好环境因素决定成长
我们通常认为的智商是单纯的分析型智商,目前科学的智商分类有三种:
分析型,它指读书、学习以及应对考试的能力;这些人适合考试。
创新型,它掌管一个人的创新及创造能力;如达芬奇,他不是好学生但是因为好奇不断的创新,成为不可替代的人。
实践型,它指的是一个人的动手能力。这种人更注重工作中实战,做事能力强
所以我们不应该单纯认为聪明,考试能力强就是智商高,智商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基因只决定了一个孩子只是比其他孩子稍微聪明一些,求知欲高一些,但如果环境能够满足他的好奇心,那么这个孩子就可能比其他孩子聪明许多。拥有良好的资源、教育条件的家庭,后天环境决定的因素要比先天大很多。同卵双胞胎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结果性格,智力个体差异却因为环境的不同而截然不同。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是我们能找到自己的特长,兴趣点,充分的调动它,不断的满足好奇心,从而拥有更多的求知欲。我们可以找到榜样的力量,从身边找,从比你优秀的圈子找,激励自己,努力像榜样靠近。
为什么你买了那么多课,却一样也没学好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
《认知天性》书中说到对自己的知识感到自信是一回事,把对知识的熟练掌握表现出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打造属于自己的心智模型,将技能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从新知识中提取关键概念,并把这些概念组织成一个心智模型,同时把这种模型和已知联系起来,能够做到这些,你才算学会了一门知识,或者掌握了某项技能。碎片化的学习时间,掌握的知识也是琐碎的,不成系统,专注学习,再不断重复阅读中,划重点不断巩固,及时反馈,为记忆打上一个个结,才能打造出自己的系统化学习系统。
为什么你买了那么多课,却一样也没学好最后,当我们工作中能够遇到挑战。克服它,并且产生心流体验,感知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快乐,有助于我们提升自己。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学习需主动,找到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后不断的反馈,检索通过刻意练习,通过学习成长性思维,不怕失败,不怕挑战,不怕超越,最终成长为一个终生学习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