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人们处于利益的漩涡之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逃不开利益二字的魔咒。
不禁思考:人们选择做好人善事,是因为回报,还是因为坚持真理?江歌案无疑使这场善恶之辨深入人心。
尼布尔有言:“人性有恶的本能,所以不信任成为必要;人性又有善的潜在,所以信任成为可能。”有人认为江歌傻,过于信任朋友而危害到自身利益。这些人看到了人性有恶的本能,所以他们选择不信任友谊是必然的。而仍有一部分人与江歌持有同种观点:为人为善,不求回报,只为坚持本心,即事情本身就是对的。他们看到了善的可能。
整个社会不求回报、一心向善的希望是美好的,但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如何使个人服从于这个社会共识呢?当前社会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部分人群素质低下甚至低劣的现象。社会素质的评价依赖于“短板效应”,最重要的不是素质最高的人群,而是素质最差的人群,只有把这块短板补上了,整个社会才能承载更多的资源,才能更加高效有序地运转。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回溯数百年前,探寻先人的智慧。
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论”兼顾了人性善与恶两方面。一方面,以社会契约为框架,牢牢托住了人们的道德底线,为人门的活动划定法律界限,使人性恶的本能无法“为非作歹”;另一方面,卢梭充分信任人性的善,不然,以一个虚无的契约如何束缚得住恶呢?
然而,最根本的措施还是那句清华校训: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社会的框架再好,最重要的永远是人。人有追求真理之心、明辨是非之真。纷纷扰扰的利益交错动摇不了人坚持善的本心。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坚持善的本心,做到立德立言,无问西东,那么我们又何必要再忧愁所谓的素质问题呢?一个人就是一个点,无数个点方能成为一个面。所以当务之急是通过教育在每个人的心中竖起一面善的旗帜。
江歌案给人们带来疑惑与困扰:善在恶的面前如此“不堪一击”,我们有必要不计回报地去做好人善事吗?有必要。我们要“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一个利益至上的时代。
谨以清华校训警诫: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摒弃外界干扰,坚持自我,追求善之本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