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瑞士心理医生爱丽丝.米勒过:“只有一开始就验过爱和尊重的生命,才知道如何去尊重其他生命,也才不会用伤害别人的方法来满足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我遇到过太多的“问题”学生,他们大多成绩很差,有人说“成绩差没关系,很多没上过大学的人仍然成功!”但是他们忽略了成功人士所具备的优秀品质。我认为成绩只是表象,成绩差的背后是叛逆,没有主见,怨天尤人,做事拖沓,没有毅力……就像在小小的冰山下面还有巨大的冰体一样。而具备这些特征的孩子几乎都是幼年时缺爱,他们大多来自离异家庭,或者父母关系破裂,家人不积极的爱(控制或者溺爱)!每当孩子出现问题,父母表现出来的只是焦虑,并没有想办法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那么孩子也养成了焦虑和抱怨的习惯。
其实和孩子的交流很简单,他们乐于配合。 通过这几年的职教生涯和学习,加上自己的亲身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爱。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而不是父母自以为是的爱。
2.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有自己的认知。对于孩子的错误我们可以就事论事而不是对孩子进行人格攻击。例如孩子不小心将杯子碰到地上:“干什么!你总是这样冒冒失失的!”换种说法:“怎么了?”“现在该怎么办?”很有可能孩子马上就拿着扫帚打扫了。还可以和孩子商量以后怎么改掉冒失的坏毛病!
3.启发式提问。给孩子原则的权利,而不是命令孩子干什么。比如:你计划什么时候写作业?先做数学作业还是语文作业?而不是命令孩子“快!!赶快去写作业!”
3.和善而坚定。孩子想通过各种方法控制家长!比如哭闹,比如摔东西,发脾气等,无论如何,家长要坚守底线,不行的事情就是不行,同时不能向孩子发脾气。我看到过一个家长,和孩子的权力之争:孩子一直哭闹着要玩具枪,可是家里面已经有10几把玩具枪了!妈妈经不住孩子的轮番轰炸最后妥协了,满足了孩子的愿望,然后一直不停地唠叨和埋怨!我想家里面的玩具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的吧!小时候可以哭闹,长大之后可能还有更多的手段控制家长!
4.赢得合作。共情是很好的手段。举个例子:孩子正在完成一项任务,可是任务太难了,孩子有些着急并且发火抱怨!看到孩子的表现家长非常生气并指责:“你看你总是这样,一点耐心都没有!”听了这句话,孩子可能更生气,一场战争一触即发!我们换一种说法:“今天的任务太难了,你很着急?换做我,也会很着急的!加油!需要帮助的话,妈妈也可以加入,我们一起想办法!”我相信听了前半句,孩子就会感觉自己的情绪被认可,他会慢慢平静下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