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27岁,未婚,国企职员,电话咨询。
自述:参加工作已经五年,一直在公司的县级单位任职,今年下半年可以回到省会城市,但是自己并不高兴、不喜欢、甚至可以说对工作很厌恶,工作期间,已经把单位所有的岗位全部轮流待了一遍,发现实在没有办法适应;想辞职父母不同意;刚工作时,就向父母发表过意见:不喜欢、不想干!父母一开始哄、然后骗,现在反而质问:为什么不早说?把这个锅扔给她,很生气!自己是为了父母才上这个班,早就知道不适合。
问:“今天咨询的目标是什么?”
答:“1、觉得自己有心理洁癖,看到不喜欢的人或事会特别排斥,想改善!2、工作实在干不下去了,不知道怎么办?”
问:“咨询的目标有2个,我们先从第1个开始好吗?你所说的洁癖主要是指哪方面,可以具体一些吗?”
答:“比方说有一个我不喜欢的人,他的用品,例如包挨到我的水杯,我就受不了,就要找借口把杯子拿开;还有不喜欢别人离我太近,尤其是有些人关系熟悉一些会拉着、或者搀着,近距离亲密接触我就接受不了。”
问:“可以说说小时候的生活状态吗?比如和谁生活在一起?”
答:“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我是独身子女,从很小开始就一个睡觉、一个人玩,不太喜欢和别人相处。”
问:“你觉得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答:“是不是缺乏安全感!我一直没有办法和别人相处太近,更不会主动与人交往;即便交往也会警惕性很高,防备心理很重!比如大家说在二次元三次元的网络世界,有的人会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中表现不一样,甚至反差特别大,但是我不会,在网络中我也和现实生活差不多,绝对不会主动与人交流或沟通。”
我告诉她:人与人相处过程需要安全距离, 1.2米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安全距离。除非是特别信任、熟悉或者亲近的人,否则无论是说话还是其他的交往,逾越了这个距离,都会让人产生不安全的感觉。
生活中的常见安全距离:
1) 亲密接触: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 0~45 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
(2) 私人距离 (相距约 45-120厘米)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3) 礼貌距离 (相距约 120-360厘米)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
(4) 一般距离 (相距约360-750厘米) 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
原生家庭、生活环境、以及重大事件的发生,都可能带给我们影响,阻碍我们建立安全感,当安全感缺乏时,与他人相处就会更敏感、谨慎、对安全距离会要求更高。
她说:“知道了,我这个情况不能简单地算洁癖!“
问:“我们来看第2个问题:工作实在干不下去,怎么办?你的想法是?”
答:“想辞职!我正在上MBA,希望以后能脱离现在的工作。”
问:“你未来理想的工作是什么?有想过吗”
答:“想过,比如心理咨询师就挺好的,想考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问:“考研究生可能需要大量的学习,时间允许吗?”
答:“不行,现在就是觉得工作拖累我,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
问:“那怎么办?”
答:“所以我想辞职,全力以赴准备考研,但是父母坚决不同意!”
问:“假设你现在辞职了,考上研究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一定可以考上吗?”
答:“可能性比较大,有一定把握,但不能保证一定可以考上。”
问:“现在你是正式工作,如果辞职考研不能保证一定可以考上,你觉得父母会怎么想?”
答:“哎!”她深深地叹口着说:“所以现在找不到一个平衡的点,工作我没有办法继续,辞职父母又不同意!”
问:“你希望我做什么?”
答:“帮我整理思路,想知道这件事是我想的太极端?还是父母太保守,想太多!”
问:“你自己怎么看?“
答:“如果边工作边学习,我会很辛苦,而且可能学不好;辞职学习,又不能保证一定考上研究生,所以我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你认为父母不同意辞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他们觉得正式工作有保障!每次说起这件事都会说让我先找好后路。“
问:“他们说的对吗?换个工作和环境你的状态一定会好起来吗?“
答:“他们说的是对的,但是我太容易受环境影响,比如回到家我感觉会好很多!只要一到单位上班,我的状态就很糟糕,没有办法调整。“
问:“再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回来了?“
答:“不行,我一想到回来之后还依然是那个工作环境,那个工作状态,以后的岁月就是这个样子,就觉得可怕;其实虽然我工作了好几年,仔细想想好象什么都没有学到,单位无论是工作还是其它的事,我一概不了解,也不关心,还是象刚来的时候一样,什么也没有学到,什么也不知道,可以说是混了几年,想想浪费的时间我也很难过。同事和领导说我聪明,很灵,学什么都快,但是对什么都不上心。 “
问:“他们的评价你怎么看?
答:“无所谓,很客观,我确实是这样的!”
因为信号的原因,咨询到这结束,通过微信她发来咨询小结:
一、自已与自己
(一)已解决的问题:
1、对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有了进一步了解。通过咨询意识到自己较为缺乏安全感,如果想要改变现状需要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如系统脱敏法。
2、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案是:自学相关知识进行自我调节;到专业机构通过系统训练解决。
(二)未解决的问题:
1、如何解决现有的失眠、焦虑、情绪低落等身体问题和精神问题。
二、自己与工作
(一)已解决的问题:
1、在谈话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对现有工作的厌恶程度。如逃避工作地点,对同事评价不在意等。
2、对意向领域有了大致的了解。如心理咨询在兰州的现状。
3、对此问题的临时解决方案是:暂时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学习相关知识为以后做准备。
(二)未解决的问题:
1、如何拿捏对现有工作的排斥和期待行业的不确定之间的平衡。如对现有工作的容忍程度,是否有精力坚持学习,父母的阻碍等。
三、自己与父母
(一)已解决的问题:
1、意识到自己对父母的付出可能相对更多。
2、释放自己多年对父母潜意识累积的压抑和不满情绪。
(二)未解决的问题:
1、想知道自己父母的表现在其他家庭中是否占大多数。
2、如有类似情况,是如何处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的。
3、在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父母出现的问题该通过何种途径解决。
通过此次咨询最大的感悟就是,在遇到压抑焦虑且已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的时候,要找合适的渠道来解放内心的负面情绪。在咨询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吐露自己的不快不满,达到情绪上的释放,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捋清思绪,认清自己,知道通过何种有效手段改变现状的过程。
来访者的咨询小结,是我的咨询案例中最完整的;咨询前几天,她曾经和我联系,希望能得到帮助,基于地理条件地限制,最终我们确定电话咨询。
咨询过程中,她的语速很快,虽然看不到但是我依然可以感受到深深的紧张和焦虑;叙述中,她的思路很清晰,应该在做咨询前心里已经反复考虑很久。
对职场中的年轻人而言,选择自己喜欢而又可以谋生的工作是最好不过,但现实往往需要在自己喜欢和可以谋生的工作中做出选择,如何取舍与平衡?
中国式父母在子女教育、职业规划、甚至恋爱、婚姻中往往越界,会过多干涉其中;而中国式孩子,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不匹配,遇到问题时往往没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所以中国的父母很辛苦,一生在为孩子付出,孩子更辛苦,的一生在逃避父母的付出!
父母学会边界感,让孩子过自己的人生;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用行动证明我可以,才能让父母正真放心和放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