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天气很好,借着下课晒太阳的契机,我提前几分钟到了教室,和学生打了招呼后就转身和班主任聊天。看着快要到上课的时间了,准备打开多媒体课件,刚到讲台边上就看到一个流着鼻涕,鼻涕里混杂着血丝的小男孩趴在地上捡撒了一地的水彩笔,并把水彩笔一个一个捡起来插到笔孔里,动作之挑剔,让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变得异常复杂。
我怕他到了上课还不能捡起五分之一影响课堂教学,于是我蹲下来帮他捡,还又另外喊一个同学帮他捡,但是这似乎无济于事,因为他不满足于我们动作的“粗鲁”与“迅速”。上课铃声响起他依然在慢吞吞地插他的水彩笔,我准备用课堂活动转移他的注意力,但依然没有效果。
我安顿好其他同学后,试图再去让他参与到课堂中来,但对于固执的他来说依然是徒劳,于是我就没有再去明确地关注他,而是用余光“留意”让他自己慢慢捡,结果,他捡好后心满意足地回到座位上开始上课。
有时候对于学生的某些行为,我们或许不需要强求,任何事情都有它的起点和终点,当完整地完成了整个过程后就水到渠成地到了终点,这个过程不需要指引也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这节课开始之前的混乱状态还没有处理好,我就着急地开始上课了,结果表明这并不是明智之举。整节课学生状态百出,处理完一个之后另一个坐不住了,上到中间重新整顿了一下课堂,总算稍微安静一点,但这节课真的太多磕磕绊绊。这让我联想到被誉为20世纪三大科学革命的“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无法用单一的数据关系,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之行为。
混沌理论认为"一切事物的原始状态,都是一堆看似毫不关联的碎片,但是这种混沌状态结束后,这些无机的碎片会有机地汇集成一个整体",是的,每个学生的状况汇聚成一个课堂,好的学生状态汇聚成本有序的课堂,而混乱的状态汇聚成无序的课堂。
有序的课堂太过死板,无序的课堂太过混乱,或许培智课堂的最高境界就像是王磊校长曾说过得是一种“表面的无序而内在的有序”的状态,但我们要怎样才能达成一种表面无序而内在有序的状态呢?
可能首先要保持“在场”在自己的场域内,也在集体的场域内,其次,要在场域内的互相发生影响。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让当事人“在场”,只有在一个特定的场域内,才能高效地参与、顺利地完成任务。
混沌理论在教育行政、课程与教学、教育研究、教育测验等方面已经有些许应用的例子。由于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随时变动起伏的个体,而教育的过程基本上依循一定的准则,并历经长期的互动,因此,相当符合混沌理论的架构。也因此,依据混沌理论,教育系统容易产生无法预期的结果。此一结果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不论是正面或是负面的,重要的是,教育的成效或教育的研究除了短期的观察之外,更应该累积长期数据,从中分析出可能的脉络出来,以增加教育效果的可预测性,并运用其扩大教育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