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什么决定你的自我驱动力

什么决定你的自我驱动力

作者: clover0305 | 来源:发表于2018-07-01 22:34 被阅读216次

    01

    学校里有的孩子不用老师催促就能自觉、自主地预习和复习,单位里有的人不用老板交代就能把工作漂漂亮亮的完成;相反有的孩子在学校需要老师的督促,在家里需要父母的唠叨才能静下心来坐在书桌前;还有一种孩子是无论老师怎样的苦口婆心,家长如何地语重心长都无济于事的,那么在工作岗位中老板可没有这份耐心。

    第一种人就是稻盛和夫在《活法》里讲的“自燃的人 ”,这种人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能不借外力并积极乐观地完成任务;第二种人是“可燃的人”,他们需要一定的外力助推,如果有外力刺激就可以活跃起来,这或许就是老师口中经常说到的“挤牙膏式”学习的人;第三种是“不可燃的人”,这种人否定一切,态度冷漠。

    02

    第一种人,小时是优秀的学生,大了到单位就是优秀的员工甚至是优秀的领导。无论是哪一种,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

    拥有很强的自我驱动力。

    这真是一种超强的力量,不需要老师、家长甚至领导的鞭策,自己就能自注鸡血,自装马达、自我驱动。

    我们都很羡慕这种人,我们也很想知道他们的“自我驱动力”到底来自何处。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能像他们一样有饱满的热情和理想?为什么我们的员工不能像他们一样无需领导指派、不需外部激励,自己就能发现并解决问题?为什么我们自己做起事来也总是一副懒洋洋的状态?

    03

    就说学英语这事儿吧,我们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每人都花了十多年的时光,但是到最后还是会出现“全方位搞不定”(听说读写)的情况。

    我们可能问过自己为什么,为什么就被难住了呢?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学好英语明明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这明显并不是过分地受限于智商的。很多人之所以学了那么久还做不到“听说读写”的其中之一,笑来老师给出了一个合理且本质的解释:

    “用英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刚需。

    既然不是我的刚需,那我还急什么?

    当我们想着一件事“不是必需”的时候,当然就会觉得我“不用也可以”,甚至是“没有也行”呀。虽然觉得如果会“用英语”是件好事,但是因为眼下用不到,就会一再搁置。

    04

    我有个朋友一直教的是小学英语,初中课程从来没有尝试过,后来应邀去做初中孩子的课外辅导,因为不好推辞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做辅导的那段时间,她自己把初中六册书兼各种辅导资料里里外外过了好几遍,不久发现自己水平大增。虽然这就是笑来老师说的“教是最好的学”,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搞定初中课程是她当下的刚需,所以在“用”的过程中,让自己不断地壮大起来。

    很多人是因为周围人都觉得英语重要而去考英语四、六级的,但是等通过考试后就觉得完成了任务再也不愿碰到任何的英语相关资料。

    由此我们可以想,其实不论是英语、健身还是其他的任何技能,当它无法影响我们的生活时,我们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感受到它的必要性的。

    但是我们周围也有少数人最终“学”会了用英语,甚至可以说是炉火纯青,那是因为对他们来说学英语、用英语是刚需——而且这种“需求”越刚,他们学得就越快、越好。不要羞于开口,即使没有完全学会没有完全学好,也要尽量去“凑合着用”,于是就在一次又一次“用着用着”的过程中熟练了起来。

    05

    当我们真心喜欢做某件事,并从中找到乐趣又得到好处时,那做这件事对我们来说就是刚需。

    喜欢阅读的人从来不觉得看书让人痛苦不堪,那是一种根本停不下来的乐趣;喜欢锻炼的人也从来不觉得健身是一种煎熬,那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个人如果沉湎于游戏,你要是更把他拉回现实,他会痛不欲生,觉得受尽折磨。

    当我们痴迷歌唱的时候,唱歌就是我们的刚需;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痴迷于阅读而且又喜欢阅读原版书籍的时候,“用英语阅读”就成了我们的刚需。这种刚需让人不读不行,不读的话脑子感觉会“饿”,心感觉会发慌。当我们排除万难千险,一路“用”过来时,会发现这个刚需让我们在“用英语”方面已经超越他人不是一步、两步,而是已经远远超越了。

    休要以天生条件弱,周围环境差为借口。

    我们应该想方设法为做一件事找一个非做不可的理由,这样这个我们想学习的技能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刚需。

    “刚需”很重要!

    06

    平庸的人之所以平庸,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善于分析,是否善于思考,还有能不能把一件事儿琢磨透了直到水落石出。

    优秀的人因为能够分析、勤于思考,所以他们能做出更优的决策;他们因为善于琢磨,所以有特立独行且正确的见解;他们因为善于说服别人因此也必然有更强且深远的影响力……

    对于行事特立独行且正确人来说,不停地主动分析、探寻真相,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就是刚需。

    他们从来都是主动出击,绝不会在遇到麻烦之后才被动分析。他们会在麻烦上门之前就未雨绸缪,试着找到解决方案。若不能把一件事情弄个水落石出他们就寝食难安,浑身难受。看到点点星星希望,他们会欣喜若狂;遇到挫折,他们也能淡然处之。

    分析能力是“一切能力之王”。对少数人来说,“分析”就是刚需,是一种弄不明白就难受得要死的刚需。为了这个,他们会需要学什么就去学什么,需要用什么就去用什么,需要克服什么障碍他们就去一往直前、无所畏惧……刚需是拦不住的呀!

    在认定某个问题需要解释时,如果我们可以不断地思考、观察、分析、总结和补充;然后反复地再思考、再观察、再分析、再总结、再补充……过了些时间我们会发现自己进步了一大截,精准了一个层次。

    07

    俞敏洪说: 优秀是一种习惯。

    所有的刚需,都必然显现为“习惯”。

    就像如果你在班级中一直名列前茅,那么你肯定不习惯偶尔一次考场失利考到班级倒数。

    当我们习惯了每个季度末都能拿到考核奖金时,我们也会把这个习惯当成一种“刚需”,否则的话如坐针毡般难耐心痛……

    但对于那些没有尽全力做到也不想做到最好的人来说,他们无法理解“优秀是一种习惯”。他们会用另一种方式“借口”来掩饰自己那虚假的安慰和恶意的诅咒,并绞尽脑汁来将其合理化。

    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不把“优秀”当成刚需的人是不可能优秀的,他们体会不到那碗“鸡汤”的朴素与锋利,最后觉得自己本来就是如此平庸,达到了“自证预言”必然自证的境界……

    但对另一些人来说,“优秀”的确就是刚需。他们认为:一件正确的事,要做就做到最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08

    去面试前问问自己:我在哪方面可以拿得出手?我在哪方面做到过第一,做到过最好?我有哪些是可以让人欣赏并可以让我得到我想要的职位的?

    所谓的牛人就是有做第一的执念;有过第一的经验;有过多次第一的经验和总结。

    大多数人从未有过如此奢想,也不愿做如此奢望。做不到第一,做不到最好,他们也不会因此格外难受、异常焦虑,或许也曾有过苦恼,但久而久之,时间早已抚平伤痛,他们也已习惯。

    这就像:某人年近四十还碌碌无为,找算命先生算运气何时能来。算命先生指出 “你四十岁之前穷困潦倒,四十岁之后就习惯了”。

    “等待”是我们常用的借口:等到了××的时候,我就可以如何如何了。

    如果不努力,不管到了什么的时候,还是同样的碌碌无为。“等到××的时候”不是关键点,真正的关键点是你是否让优秀成为你生活的刚需,因为真正的刚需你是根本不愿多等待一分一秒的。

    不要再找任何等待的借口了,没有任何成功是你能够“等”来的。

    我们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呀!

    不难看出:
    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正确”是个限定词,就和我们以前说的“做正确的事”是同一个概念。很显然,有些刚需是不会令人进步,促人成长的。比如很多人热衷的“吐槽”,对他们来说这就是刚需,不抱怨就难受,不吐就不快,但是等全吐出来之后又“感觉被掏空”,心里有异常空虚之感。

    也有人总是拿自己的过去来说事儿,他们把“活在过去”当作了刚需,不要慨叹“世风日下”,“好汉不提当年勇”,乐观地让自己“活在未来”。

    结束语:

    科学家通过对人脑突飞猛进的认识,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结论:

    大脑是可塑的。

    而刚需恰恰可以塑造大脑。

    不断重塑大脑的,就是我们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

    下一次我们说说如何认知、选择和培养正确的刚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什么决定你的自我驱动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tyt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