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提倡仁智礼信义。这种理念本身没有错,但凡事都有个度,如果太过执着,反而会束缚了自己,让竞争对手占了先机。
历史上就有过这样的先例。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这么一位君主,叫宋壤公,他一直就主张仁义礼智信,用自己的理念处理国际大事。
即使是与敌国交战,也不忘了自己是"仁义之师"。在泓水之战中,本来他是可以取得绝对胜利的,但他却不采取行动,即使是手下一再提醒,他也无动于衷。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仁义之师,不能趁人之危。非要等敌人(楚国)渡过河,摆好阵势,他才下令开战,结果一败涂地。自己也受了伤,不久不治身亡。
宋壤公的仁义道德,用错了地方,两军对垒,就是你死我活,怎么会如此糊涂。
当时,楚军正在渡河,还没有站稳脚跟,当时宋军冲过去,楚军肯定会大败,那么历史便会改写。
宋壤公为何如此糊涂?就是被自己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束缚了手脚。
一开始,他就要让位于他的哥哥目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奇迹,因为在争夺权位中,哥兄弟反目成仇,互相残杀的比比皆是。互相推让的也仅此一人。
好在目夷也是一个知意之人,为了让弟弟即位,躲了出去。后来,宋壤公还执意让哥哥掌管军权。
但这都是自己内部的谦让,对外这个样显然就不合适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