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请先接受我的敬意!相信你一定是一个有上进心、想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人。
我们该如何学习呢?带着同样的疑问,我最近读了美国国际象棋大师乔希·维茨金的著作——《学习之道》。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单纯讲学习方法的理论书,而是一本自传,讲述了自己6岁时偶然间接触国际象棋到成为世界冠军,随后又接触到太极推手,再一次问鼎世界冠军的心路历程。
一个人在一个领域能做到世界顶尖水平已经是很不容易了,然而作者却在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不同领域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不得不让我们好奇他是如何做到的。
平衡天性与方法
我们熟悉的很多牛人,小时候是被逼着学习的,例如周杰伦、朗朗,当然他们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一定也会逐渐热爱自己的事业,否则不会成为今天的他们。
但是作者学习国际象棋是完全出于兴趣,他第一次接触国际象棋是在公园里,看到有人下棋,觉得好奇、有趣,开始尝试,并享受其中。
从此他自愿放弃了放学后跟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间,只要有空就去公园里找人下棋。
很快,他就能够打败很多下了几十年棋的人了,他找到了其中的乐趣,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尽管他还是一个6岁的孩子。
在进入职业象棋的训练后,他在公园里养成的很多不好的习惯和专业的老师的指导产生了冲突:此前,他更多的是凭着天性、凭着个人的喜好在下棋,但是职业的比赛则需要更多的理性思考、对不同棋子走法的融会贯通、甚至心理素质的锻炼。
所幸他的老师在他的天性和专业的方法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在不打击他的兴趣的同时,稳步提高了他的技能。他有自己的风格,老师并没有压抑他的风格,而是在他风格的基础上帮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都有自己的天性。有的人沉默寡言、深思熟虑,有的人则充满激情、直来直去;有的人喜欢读书,有的人喜欢运动,如果我们愿意,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兴趣中做的更好,而不必把自己逼成不喜欢的样子。
渐进理论
发展心理学家针对“学习方法对学习成果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
整体理论认为一个人在某方面做的好是由于“擅长”、“有天分”。而渐进理论则认为一个人做的好是因为他付出了足够的努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即使是作者这种第一次下国际象棋就可以下的很好的人,也没有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有天分,而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大量的思考才一步步走上巅峰的。
追求卓越的关键在于,要坚持充满活力、长期的学习过程,而不满足于原地踏步、平平庸庸。
作者举了一个非常贴切的例子:寄居蟹。寄居蟹需要寄居在壳里,当它不断长大,原来的壳已经不够大时,就需要离开之前的家,去寻找一个新的、更大的壳,这是一段充满冒险的旅程,它很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遇到捕食者,但是只有当它能够勇敢的走出去时,才有可能真正的成长。
软区域
作者有一次在印度参加比赛,他一开始不停的思考各种棋招,渐渐的进入到一种忘我的境界,连突然发生的地震他都毫无感知。
这种状态其实就是心理学上的“心流”。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比赛结束后,开始考虑为什么自己可以进入到这种状态,如何能够在以后能够随心所欲的进入这种状态。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面对各种干扰:当你拿起书准备看时客厅传来弟弟看电视的声音;当你在安静的教室做题时,脑子里突然想起昨天听的周杰伦的歌,你告诉自己不要去想,但是却适得其反,歌曲的旋律在脑海里单曲循环起来……
作者的方法就是不与干扰对抗,当我们对抗时,我们就进入了“硬区域”。这会让我们紧张起来,反而更难集中注意力。
古印度有一个寓言是这样说的:有个人想步行穿过大陆,但是地球上布满了荆棘。他有两个选择:一是铺一条穿越荆棘的路,征服大自然;二是做一双草鞋。
与铺一条路相比,做一双草鞋岂不是简单很多?我们没有必要非要对抗大自然,也可以选择适应这个世界。
我们不可能摒弃一切干扰,在理想的环境中学习、做事,但依然可以平心静气的接受这一切,甚至伴着悠扬的旋律让自己更有激情。
划小圈
作者关于下棋、太极拳以及其他学习的研究受到了《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的启发。
书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个人让他的学生就所居住的小镇为题写一篇500字的文章。他的学生苦思冥想,不知道如何下笔,他住的小镇实在是太小了,实在没有什么好写的。
他修改了作文的题目,改成写教室外面那个剧院的前台。跟整个小镇相比,前台简直太小了。然而他的学生这次却文思泉涌,写了二十多页。
学习的基本原则就是要钻研微观的细节事物从而来理解是什么促成了这种宏观上的问题。
作者开始跟他的老师学习国际象棋时,他的老师不是按部就班的从怎么开局,怎么处理中路这种套路开始,而是从残局开始:棋局上只有一个象,一个马,就单纯的学习马怎么走,象怎么走,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每个棋子的奥义,这个棋子熟悉了,再像这样学习其他的棋子,都学会了再整体学习完整的棋局,逐步融会贯通。
学习太极拳时,不是一开始就学习招式套路,而是先学习怎么通过放松胯关节来转移重心、怎么调整呼吸、怎么把能量聚集在一个部位,等学会了这些基本原理后,再来学习拳招时,就是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了。
大神如是说: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学得深可以让我们把潜力中那些看不到、感受不到但又极具创造力的部分挖掘出来。
让时间慢下来
有一次参加太极推手超重量级比赛的过程中,作者的一只手臂受了重伤,只能用另一只手了,这反而激发了作者的潜能,让他的思维变得异常敏锐,对手的一举一动在他看来就像慢动作一样,时间好像变慢了,作者用一只手居然可以跟对手两只手相抗衡。
事后,作者再一次深究进入这种状态的原因。比赛中的状态也许只是一时的斗志激发,那有没有办法让自己以后也能进入这种状态呢?
作者由此开始研究直觉的运行机制,作者开始分析象棋高手的下棋方式。新手学习象棋时,往往需要熟悉一些基本的规则,需要知道每个棋子的用途、基本走法;逐渐的,他们已经把这些规则“内化”到潜意识中,几乎不用什么注意力,就知道该怎么走;更进一步,高手已经不再花多少心思在某一个具体的棋子上,而是关注一个区域的态势。
想象一下一个高手与一个比他弱的人在下棋,高手只需要很少的注意力在每个棋子上,有很多精力来运筹帷幄,谋划复杂的棋局,对手却还要仔细思考这个象是不是要这么走,那个车是不是已经被困住了,那么对于高手来说,对方的一举一动简直就是在慢动作,时间慢了下来,他可以从容不迫的应对。高手看的少,而看到的更多。
释放压力
不管是国际象棋比赛,还是太极推手比赛,都是高强度的对抗,是技能与心理的博弈,选手们无疑面临很大的压力。
在这种竞争中,双方的实力差距微乎其乎,有时更懂得休息,更懂得放松的那一个会赢得比赛。
在拳击这样的比赛中有这样一种战术:当对手步步紧逼,穷追猛打时,他们只是牵制住对手,不做过多的对抗,他们在不停的消耗对手的精力和意志,当对手的进攻不能得手,逐渐变得暴躁,体力也开始下降时,他们会抓住机会发起制胜一击,KO!
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也是一样,紧张的工作让我们喘不过气,与其昏昏沉沉、低效的工作,不如花较短的时间好好休息一下,或者去运动一下,回来后就会精神饱满,战斗力爆棚。
总结
从国际象棋到太极推手,作者都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这背后除了他刻苦的练习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对事物微观层面的思考,对现象背后本质的把握。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刻苦的努力,遇到问题多思考原因,让成功的经验可以被反复应用,让失败的教训可以被尽可能的规避,让事情变得更有系统、更有规律,而不是撞大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