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第几次读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信》,小小的一本书,一个小时足以读完。字里行间诗意的劝诲,穿越时空,历经百年依然生动如昨。读这一本书,仿佛自己就是那接受信件之人,那些话语如同出自自己的内心,又如温暖的清流灌注回来。

抚纸阅读,感受到的是今日电子通讯所不能企及的温度,清新隽永的文字,是灵魂对灵魂的问候,纸短情长,两颗寂寞的灵魂,就这样在朴素的笔墨之间互相修补,彼此滋养。
一位身为奥地利军官的青年诗人将自己的诗寄给里尔克,请他批评。里尔克在第一封信中的答复,至今对任何一个初试写作之人都无比珍贵:
你向外看,是你现在最不应该做的事。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他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这是最重要的,在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挖掘一个深的答复。
我也曾经兴冲冲地将自己所写的东西,拿给我认为可以给我中肯意见的人看,但没有一人能给我任何深入我心的意见,因为谁也没有耐心读下去。
我的收获只是:我写的并没有我自己认为的那样好,要么我需要继续改,改到让人读了开头一句就无法停下为止;要么我要继续等待,等到那个为读我的故事而生的人出现。在这样的寂寞中我继续写作,跌跌撞撞,迷惑不安,就像与里尔克通信的这位诗人。
此时里尔克的答复翩然而至,让我学会放弃向外寻找意见,专心向内,寻找那叫我写作的缘由——没错,它的根的确盘踞在我内心深处,我必须写,这是我的答案。
于是这位大师继续鼓励道:
你的个性将渐渐固定,你的寂寞将渐渐扩大,成为一所朦胧的住室,别人的喧扰只远远地从旁走过。——如果从这收视反听,从这向自己世界的深处产生出“诗”来,你已经不会再想问别人,这是不是好诗。
即使对方的答案是否定的,里尔克也鼓励他接纳这样的答案:
就是这样,我想你所请求的反思也不是徒然的,无论如何,你的生活将从此寻得自己的道路,并且那该是良好、丰富、广阔的道路。
在里尔克的信中,一次又一次地谈到“寂寞”,在当今这个时代,寂寞是昂贵的奢侈品,以至于人们难以负担,于是用最容易得到的任何东西来回避它。当你感到寂寞时,你的手会自动拿起手机;当你感到孤独时,立即能找到填满孤独的噪音。然而人仍然毫无悬念地滑向寂寞的深渊,无论你此刻在用什么样的方式逃离寂寞,或是蒙住眼睛,假装自己看不见它。
诗人里尔克却早已视寂寞为珍贵的密友,他深知,越是在节日的欢笑热闹中,人所承担的寂寞越是深沉广阔:
圣诞节到了,你在这节日中比往日更深沉地负担着你的寂寞。若是你觉得它过于广大,那么你要因此而欢喜,哪有寂寞不是广大的呢?
我曾在一次聚会中,看着围在一桌的人们热闹交谈,推杯换盏,竟感到彻骨的寂寞,心像被丢入冷寂的洞窟:大家吃着,谈着,笑着,却没有一人能走入我心——因寂寞而惊骇的一瞬之后,我感到了自己的成长:唯有在向内独处的时候,才能听见最隐秘处的低语:“到我这里来,我有话对你说,此时此刻,只有我们。”从那时起,我才懂得爱上寂寞,正如里尔克所言:
所以你要爱你的寂寞,负担那它以悠扬的怨诉给你议案来的痛苦,你说你身边的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远离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广大;你要以你的成长欢喜,可是向那里你带不进一个人来。
读到此处,深感快慰。我在寂寞中看到更广阔的境界,寻到他人未曾见到的瑰丽宝藏,兴奋地想要与人分享,但转头一看,身边竟无一人。而我要接纳这样的寂寞,镇定自己,继续前行。多少人却不明白这个奥秘,借各样廉价易得的热闹逃离寂寞,却也逃离了本属于你自己的,比任何人都更广阔壮美的世界。
诗人像个孩子一般认真地解释寂寞:寂寞是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只要是艰难的事,即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
照这个逻辑我们也可以如此推演:婚姻,很好,因为婚姻是艰难的。因此我们有理由为它去付出和忍耐。同理,信仰,很好,因为信仰亦是艰难的。
对于青年诗人提到的悲哀,里尔克鼓励他以更宽广的胸怀接纳和面对,悲哀所带来的是生命中的“新知识”:
因为它们(悲哀)都是那些时刻,正当一些新的,陌生的事物侵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情感蜷伏于怯懦的局促的状态里,一切都退却,形成一种寂静,于是这无人认识的“新”就立在中间,沉默无语。我们悲哀时越沉静,越忍耐,越坦白,这新的事物也越深、越清晰地走进我们的生命……
对生命中遇到的悲哀痛苦,人们最直接的反应,往往是惶恐,抱怨,仿佛它们本是绝不应该出现在自己生命中的一般。但是诗人却鼓励我们坦白地接纳它,在沉静中忍耐它,在痛苦中注视它。这样,我们所经历的悲伤,正如用刀斧剥去心灵中一层原本安稳体贴的硬壳,虽然钻心地疼痛,但那崭新的创口红嫩发亮,你便知道生命中有新的一页向你翻开了,难道这新知识不值得惊喜吗?这悲哀不值得勇敢地去承担吗?
你若以恐惧、抱怨来应对悲哀,那么悲哀亦可化作麻木、怨毒。你若不正视悲哀,不在痛苦的时刻向内心挖掘,而是奢望着此刻不属于你的安逸,便是以一层更为干涩顽固的硬痂裹在继续感染腐朽的伤口处,任凭毒素向内更深地侵袭你的生命,堵塞心灵的感官。于是悲哀对你,就真的只剩悲哀了。
所以艰难的生活永无止境,但因此生长也无止境。无论是寂寞,还是悲哀,或是别的什么,都不能阻止生活的继续,勇敢地承担,生命必会成长,活出更旷阔的世界,拥有更高远的视野,于是能有更宽的膀臂继续承担。
让生活自然进展,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里尔克简介: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奥地利诗人。主要作品: 《给青年诗人的信》、《杜伊诺哀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等。
《秋日》 里尔克 作 冯至 译
主啊,是时候了。
夏日曾经很盛大。
把你的阴影罗在日晷上,
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是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