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西夏陵》是一部以明朝安塞王、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与现代考古学者的三个视角、三个时空来讲述发现与研究西夏陵的故事。一步一步的解密西夏陵的历史,并向海内外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尘封遗迹
贺兰山东麓,有着一块神秘的遗址,千年时间里,见过它们的人寥寥无几,却有一位明代古人形容它们像是水面冒出的泡泡;一位德国飞行员形容它们像美洲的白蚁堆。
1970年,一位年轻的考古研究者钟侃刚刚被调到宁夏展览馆工作,这时,同学刘最长不经意的发现在贺兰山东麓,目测数量上百个,形似蒙古包地面建筑引起了钟侃的注意。
兜兜转转,就在考古队员将放弃的时候,终于有了发现那些神秘的建筑物体,它们有的像墙体残骸,更多的是一座座独立的圆形或方形的黄土高台,经过观察,这些建筑是由古人建造的。
考古队员找到许多石碑的,在残片中发现了文字与神秘的符号。钟侃发现这些符号是由某种规律组合而成,像是一种文字,说明在贺兰山东麓存在一种文明,它高度发达,使用汉字,也有自已的文字,这段历史却不在史书中,后来从贺兰山岩画与符号中发现,有一个神秘的民族曾经在贺兰山一带十分活跃。神秘的民族不仅留下了贺兰山岩画,也建造了贺兰山东麓那片遗址。
经过种种猜测,钟侃发现这文字这与他在1962年在宁夏108塔附近的山窝中发现一些来自一个西夏国家的佛经残卷,发现这些文字与经书上的文字一样,正是西夏文。
贺兰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延绵200多公里,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地理界线,由于战略性的地理位置,贺兰山东麓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驻兵镇守的要地。
历史总是在不断重复着某种情节。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立国后,开始实行分封制,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与侄子册封为二十六个藩王,分配到全国各地进行行政管理,在边疆的藩王也具有主持军务的权力。
此时的宁夏一带,处在帝国版图的西北边疆,是明长城九镇之以一,有着重要的战略位置,需要一位智勇双全的藩王,朱元璋选择看了自己的第十六位儿子朱栴,朱栴十三岁封王,十五岁结婚,十六岁来到宁夏成为藩王,一共住了四十八年,年轻的藩王不仅有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也有文化学者的抱负与情怀,这里的山水人文不断的感染着他,朱栴心中渐渐生出一个志向,要为宁夏写一本志书。在编写志书的过程中,他来到贺兰山东麓考察,眼前的景象使他目瞪口呆。查阅了大量的实力史料,依旧没所发现,事情往往不经意间发生转机,最后在一个放牧人知道了一个信息,朱栴最终在《宋史》中找到了记载,发现西夏历史中,九位皇帝被葬在贺兰山东麓,一座座黄土高台,正是西夏的帝王陵寝与陪葬墓,数年后,朱栴终于完成了宁夏的第一本地方志书《宁夏志》
几百年后,钟侃翻到了朱栴的《宁夏志》。
图片来自记录片(二)初探真相
上世纪70年代,神秘遗址身份被揭开,正是西夏帝王群。
西夏,这个繁荣了190年的国家,曾与宋、辽、金等国先后并立,却在短短时间内土崩瓦解,几乎寻不到一点踪迹,近千年后,贺兰山东麓古遗址,被确认为西夏的墓葬群。
西夏一共十位帝王加上追封的2位先祖,共12位,最后三位却在史书中未提及,或许由于战乱的缘故,没有修建陵寝。只有9位修建了陵寝。
公元982年,宋太宗赵光义削弱藩镇力量,命令党项贵族离开夏州,举族迁往汴梁。渴望将党项人带往一个辉煌的未来的继迁带领家族乔装出城,踏上流亡之路。后来他在一次战斗伤重而亡,繁荣民族的重任,落在继迁的儿子德明身上,德明是一位善于谋略的领导,他同时依附宋与辽接受两国的封号,谋求党项族的发展,党项人渴望像中原王朝一样,建造气势恢宏的帝陵,被历史铭记,受后世敬仰。又由于当时的局势,设计者于是设计了“月城”这一区域。
公元1020年,党项族正处在蒸蒸日上的过程中,当时的君王为德明,国力日益强大,德明决定迁都怀远镇,改名为兴州,即是现代的宁夏银川市。
贺承珍,为西夏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负责扩建改造党项人新的都城,据史料记载。他曾经多次跟随西夏的使团前往开封府学习。
在《嘉靖宁夏新志》记载,西夏的墓葬,仿宋陵而作。宋陵的整体布局十分规整,坐北朝南,由南向北依次鹊台、乳台、神道以及核心区域上宫,整座帝陵,中轴对称,彰显了中原王朝的非凡气质,
考古队员以宋陵为蓝本来排查,但是数百座的陵寝中,仅通过陵墓的规模、设计方式简单归结为模仿宋陵并不科学,由于西夏陵寝中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设计,发现了那一块特殊的区域“月城”。最终在上百座陵寝确认出九座陵寝为帝王陵寝。
元昊,西夏国的开国黄帝,他大张旗鼓地推行各种政令,其中最要的是创造党项人自己的文字,1032年到1036年,这四年时间完成来西夏文字。
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东方文献研究所保留着一份珍贵的古代文献《文海》,党项人的文字字典,对于西夏帝陵解密有重要的影响。
石碑的残损已无法通过地面遗迹确认陵墓的主人,在现在编号6号帝陵的地面遗址的挖掘过程中,出土从多的琉璃碎片,经过考古人员的复原出龙头鱼尾的琉璃器件,确认出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的脊兽“鸱吻”。
图片来自记录片(三)谜团重重
上世纪70年代,宁夏的考古工作者,对西夏陵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考古挖掘活动,由于对西夏缺少系统的了解,各方面资料与数据的不完善,考古工作进行的并不顺利。即使打开了现在编号为6号的帝王陵墓室,队员仍然没有收获到有价值的文物与线索,但是7号陵碑亭清理的收获,考古队员们找到了相对完整的残碑碎片,很可能隐藏着关于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信息。零碎的碎片使考古人员一愁莫展。
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东方博物馆,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博物馆中收藏着许多当年科兹洛夫从黑水城带来的珍贵文物,其中有一本带有汉字与西夏文的书名为《番汉合时掌中珠》,这是西夏出版的西夏汉文的双语字典,它是打开西夏文献的一把金钥匙,也是解读西夏文字的钥匙
后勤人员李范文给考古工作带来了新的进展,终于从众多石碑残块中复原出一块基本完整的碑额,破译出墓陵为大白高国护城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文。
“圣德”是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孝的谥号,依据《宋史·夏国传》记载寿陵为皇帝仁孝的陵号。即7号墓陵的主人为仁孝。
考古人员依据昭穆葬法推测出西夏帝陵的归属者,1号与2号地陵为继迁和德明的陵墓,3号为开国皇帝元昊的陵墓,以此类推谅祚、秉常、乾顺到仁孝,刚好是7号陵墓。
1号与2号陵是结构最复杂的两座墓陵,建造时间不可能为建国初期,可能属于西夏历史的晚期。
公元1193年,仁孝离世,纯佑继位。但在堂兄安全与纯佑的母亲罗太后的政权操纵下,公元1206年,纯佑的堂兄安全成为西夏新的皇帝。
北方民族大学西夏研究所教授孙昌盛在一块石碑中,刻着在位三十。猜测了6号帝陵的主人为德明。
从上世纪70年代依据昭穆葬法推测出西夏帝陵的归属者到新世纪后考古发现带来的全新观点,只有7号帝陵被确认,剩下的帝陵归属者始终没有找到,所有的观点仅在推测的阶段。
图片来着记录片(四)涅槃重生
新世纪后,考古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件件物件被拼凑起来,西夏帝陵也将揭开面纱,重现于世。
2000年,西夏的考古有了更进一步的发现,3号帝陵出土了一尊造型完整的鸟人塑像---妙音鸟。可想而知,佛教影响着党项人,加上3号陵雄伟的陵塔,美丽的妙音鸟,雪白的碑亭,都可想到极具异域色彩的3号是多么的雄伟壮阔。
经过几代春秋,西夏陵群受着那巍巍贺兰山保护,风沙没有将它
侵蚀,洪水没有将他们击倒。
但特殊的历史,却为西夏陵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2011年11月23日,西夏陵涅槃重生了。它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帝王陵墓中的一员。
图片来自记录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