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CET6分数线的时候,总想着有天要是让我过了,我肯定要好好说道说道这条几乎贯穿了我大学心路历程的主题线。然而今天打开电脑的动机却是,最近身边出现太多的英语补习党,不管出于自愿或者被动、是大势所趋或是真实需要,他们一点一点勾起我的这段回忆。所以,拟了这篇文,想和不管正处于哪个年龄段的、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你聊聊学英语这件事情。
1【你觉得它肤浅,它其实很理性】
现在人家问我“CET6过了吗”?我仍然会先说自己的分数,再顺带解释一下,它没有“过”与“不过”的区别,是看分数高低的(以前说这话的时候,大家多半以为我在找借口,比较没眼力见儿的长辈会直言:那是你没学到家;现在说这话,人家只觉得你谦虚--看似幽默,却很真实)。
因为理论上,不管你考多少分,最终你都会拿到CET6颁发的证书。它没有所谓的“合格”,分数越高自然证明你英语越好(不排除有运气的成分,但通常人们总把它刻意忽略)。
可是现实是,当你要出去应聘的时候,招聘要求里就是会特别理性地写上一句:CET6达到425分或以此作为底薪参照标准(eg:CET4达到425分底薪2250,CET6达到425分底薪3000)。无论你怎么在理都不可能在应聘的时候跟考官争论理论上是那样,为什么你们公司要这样。
客观地看,招聘公司的要求也很合理:语言这种东西,不是三言两语就能体现你的能力水平的。在对你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数据便是最好的说明。
但主观层面,这条要求就让人很难接受(反正当时我很不服气)。
我花了三年时间考了五次CET6,直到最后一次才通过--在我已经确定了工作单位以后--对,这张证书至今没有带给我任何收益。
我们学校是在大二才允许学生报考CET4(当然你也可以通过补习机构提前在大一报考)。在这里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一句,不管CET6“过”还是“不过”,我始终觉得它俩难度系数一样高--CET4听不懂,有些看懂有些没看懂,但是题一样都在做;CET6参照CET4考试时的状态!
我没有考过差一分这种剧情的分数。前三次越考越差,差到一度让我怀疑是不是跟本专业有仇(我曾经咬牙切齿地说高中毕业就要跟数学分道扬镳,结果选了这个专业,还得跟它纠缠四年。几年前这个专业领取学位证书的条件是英语六级必须过关,这几年人性化很多,就是让你薪酬少点儿)。倒数第二次考了421分,这是应聘时我能拿得出手的证书了--尽管它并没有卵用。当下我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应聘薪酬较低的文职,要么接受2250的底薪--即使我口语说得比其他应聘者更溜。
最后一次考CET6是在我工作单位已经确定了之后!那也是我第一次几近“裸考”--翻得快掉渣的真题听力听了两三张,模拟卷翻译没做完;考前和闺蜜在校道上散步散到踩着迟到五分钟就不能入考场的那个“五分钟”。那一届考题分值和难度有所变化,据说总体还是加深了难度的(但我还是那句话,对我来说都一样难)。
几个月后,某天上班时间,很随意地打开成绩查询端口,分数居然比CET4还高。
“那证明你英语水平更高了呗!”我想并没有。
“把卷子做到翻篇掉渣,你就能考过了。”这话学生时代应该不陌生。但我真题做到掉渣的时候,考出来的成绩却是421。是在这过程中量变产生质变吗?肯定不是。大四下半学期,论文、实习,忙到可以把人逼疯,我根本无暇顾及其他,不可能有比考421那次更多的精力备考,而语言,是一天不见就生疏的玩意儿。唯二的区别是心态和运气。或许是无后顾之忧了,我没有考前综合征,能吃能睡能玩能笑;还有就是运气,长辈们教育晚辈时极力忽略的因素。
以上说这么多,不是告诉你运气和心态有多重要。我必须承认,任何考试,没有充足的预备,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学习生涯就那么短,没必要把时间花在证明运气的概率上。
【最容易陷入的误区】
回到写文的初衷。
步入职场后,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学习好的孩子,主动要求补习英语;学习不好的孩子,被家长逼着去英语补习班;有些家长只负责花钱让孩子去补习班(os学生时期英语就是我的鸡肋,反正我钱交出去了,总归是个安慰,孩子学不好家长是尽力了)...最后一部分家长最有意思(真实存在,但是所占比重很小):大家都在补习啊,我家孩子要是不上补习班我也不知道让TA干嘛,反正也不差这一笔学费了,就随大流呗,大势所趋准没问题!
孩子成绩不好,追根究底得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这个点没错。但有多少家长反思过,自己纠错的方式是不是也有问题呢?
接下来我阐述的几个点,是陪着我从学生时代走到现在的一些关于学习英语的想法,想和你分享,也想听听你的声音!
2【补习班≠补习】
今天和同事聊天,TA说自打孩子上初中后,几乎每天晚上都陪着孩子把该背的都背了,但是英语不管怎么背成绩都上不去。所以给孩子报了个补习班,课堂上不懂的,课外补回来。
听到这话的时候,我忍不住笑了,问TA:咱们现在的对话是死记硬背背出来的吗?
TA看了看我,很纠结:那怎么办?不背?
不背当然是不行的!语言类的学习和其他学科不一样,它必须是理解了才能用、才能说。
在我当时、甚至在我以前的年代,补习班意味着:做练习!现在的补习模式多样,但终归异曲同工。试问:既然都是在题海里学习,在哪儿学不一样?在家做着练习不也可以?
我收到来自家长方面的答案大致归为以下两类:
家长A说,在补习班里,孩子不懂的可以马上得到解答,时效性强。
家长B说,我也知道补习班就是做练习,但孩子没有自控力,在补习班里大家学TA可以融入氛围里,语言环境很重要!
先说A类家长反馈的情况。现在和以前,学英语的大环境还是有挺大区别的。如今网络技术很发达,不管是题库还是答疑,只要你有心,都能从网上找到你要的资源。所以不存在补习班里时效性强这个问题(ps去补习班的路上还得花费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再者,多数补习班老师都有自己的安排,不可能专门针对一个学生制定补习计划(一对一补习除外)。
再说B类家长反馈的情况。
我个人的观点是,可能绝大多数家长对【语言环境】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误解或者自我逃避。语言环境不是你上个补习班,在1-2小时里专门做练习或者学语法,就叫你有学英语的环境。不,这叫【应试教育】。
语言环境存在于你的生活圈,而不是在你的某个时间段。如果要创造语言环境,可以家长陪着孩子交流(这也是我所说的家长的自我逃避),但多数家长听到“陪”这个字的反应是:我哪有那个时间(心情),每天累都累成狗了 or 我哪里会啊,学的早就还给老师了。
所以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我就会建议不管孩子是处在哪个年龄段的家长,可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或者替换上补习班的时间)去看个美剧、看一集动画、观赏一部电影,年龄稍微大一些,可以看点简单的原文书。
在我的学生时代,老师们很提倡VOA或者多读各种英文报纸。但我们都是从孩子一路走过来的,都明白,报纸对于孩子来说,是相对枯燥的,很少有小小年纪就能一本正经地坐在那儿耐心地看完一份报纸,哪怕是中文版本的。
而且孩子的自控力较弱,事实上哪怕是已经毕业几年的我,如今要本证书,也无法保证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是不可忽略的客观事实!若指望着上补习班提高孩子的自控力,着实有些强人所难。
3【物极必反|“罪魁祸首”是“救命恩人”】
我的英语成绩其实并没有很好。从初中开始,除了第一单元名次是正着数之外,其他时候都是吊车尾。
印象很深刻的一个场景:某次单元考,我们班整体水平都有所下降,英语老师花了半个多小时训话,56个人的班及格人数不超过20人。就在她细数那些个平时成绩好这次退步了的同学时,平时连存在感都低到尘埃的我居然让她给想起来了。她的原话是:在及格分数线的有XXX...XXX...慢六...没记错的话,慢六还是我送你个0.5才勉强及格。
我多想她是记错了呀,幻想了无数次发下来的成绩是六十多分,回头我耀武扬威地甩脸给她。结果算了几遍,59.5就是59.5,不能是别的数字。那一刻多希望自己是不及格(其实那次考不及格也正常,本来我英语就吊车尾,突然进了前二十,还是以这样的方式,自己都觉得没羞没臊)。
然而让我英语提高的“罪魁祸首”不是她。高二的时候,我们班来了个“大鼻孔”老师(我们同学对他的昵称)。相比以前教我们的资历高的老师,他的教学模式实在是每节课吐槽个半小时都不带重样的,而且吐字不清(我口语还行,所以当时只要是不合我耳意的我都不喜欢)。但没办法呀,他是重金聘请过来的,总不能联名diss换掉他吧!
无奈之下,只能自学。上他的课,提前把课文部分熟悉一下,不懂的地方上课只听他的分析,其他时间就是完成一篇完型&四篇阅读理解(当时的考试题型),每日循环。
刚开始做的时候,时间长效果差,成绩也没提高。过了段时间,可以感觉到自己有进步了,成绩时好时差。再过一段时间,做题麻木了,成绩又一次回落。记住!如果你也是这样的情况,千万要坚持住题海战术,这是我和同龄人总结出来的“撒旦的诱惑”,搞不懂为什么,但就会有这么个关节。这关过了,以后就一片坦途了。
第一次成绩冲上高峰是单元考考了122,全班第三。“大鼻孔”可开心了,当着全班表扬我,顺便沾沾自喜:你们都说我教的不好,你看,这不是有个好的嘛!我要是教的不好,人家怎么也有进步的呢,是你们的心态问题,你们对待英语不重视的问题blah blah blah...
周围人鼓动我去撕碎他的天花乱坠。可能是成绩好了心态也会变吧,以前气他气得咬牙切齿,当下看他鼻孔向上洋洋自喜的模样倒觉得蛮好玩的。就各自寻开心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直到分班后他都不知道我成绩是因为什么而提高的,而我后来也会时不时拿些看不懂的句式语法请教他。有些他能说清所以然有些他讲解得很模糊,当然,毕竟是到了高中阶段,我已经有自己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语感。所以多数时候,他的解释即使不那么准确,也能成为帮我理解某个句型的小关键。
4【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开心就好】
每次提到学习方法,我总会联想到初中时候长辈们硬性要求我的记单词模式。因为他们会片面地以为,成绩不好就是单词不好、就是没认真背单词(什么逻辑?到现在我都没串联起来)。
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抽背方式:
考:工人
被考:worker,w-o-r-k-e-r。
我记单词的方式是凭感觉,看单词,根据读音记,和现在流行的词根记单词方法类似,但是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词根记忆法】不知道现在中学时代有没有提倡,这个是在我备考CET6时在单词书上看到的)。一些长一点的单词,我可能得写完了才能读出来,这在上一辈人的眼中就是没记熟【摊手】。
我的亲身经历证明,这完全是异曲同工,只要能记住,你管我用什么模式呢?你和歪果仁交流人家也不会无端考你单词拼写吧?!同样地,以前这么说就被定义为【顶嘴】,现在这么说就被定义为【有道理】(大人的思维真的很善变)。
如今的学习环境可供选择的项目有很多,意味着孩子们有更多渠道培养他们的语感,但作为家长,你是否愿意给TA一点自由探索的时间?
两年前和一位同事闲聊时,TA说给上初中的女儿报了英语补习班,当时TA女儿的英语成绩名列前茅。我建议TA,可以每天抽空让她看点美剧或者电影,培养她的语感。TA第一反应是太浪费时间了,会养成她怠惰的情绪。
前天TA来找我,言谈中透露出对女儿英语成绩的担忧。因为TA女儿是属于中规中矩的女孩,理科偏弱,英语属于拉分不大的科目,现在不仅没有优势,反而有点拖后腿,TA问我怎么办。老实说,初三是冲刺的阶段,我再用玩乐的培养语感方式去建议实在不合时宜。多去研究课文里的单词和语法是我目前能给TA的最佳建议。但TA说,孩子对枯燥的学习方式已经失去兴趣了。
在我看来,比起其他学科,英语真的不无聊,除非你觉得说话本身就是一件无趣的事情。但我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乐忠于研究各种新奇的表达方式,应该不会觉得交流是件无聊的事吧。相对的,英语也有它的乐趣所在,抱着我们小时候学说话学写字的心态,它应该不会是你心中想草草应付的对象。
小时候我们学字、词、句的顺序是,学完拼音学单字、单词、组词、造句,从句子中摸索主谓宾定补状(后三个我到现在也没怎么明白)。英语其实也是这样。但是通常老师已经不会再用小时候的方式来教你一步一步往上爬。所以,无论是孩子或者家长,你得找到自己喜欢的(帮TA找到TA喜欢的)方式,过程有点茫然,但确是一种乐趣。
For 学生时代的你:如果你觉得英语成绩不理想,但自觉底子还不错,就大胆去摸索你喜欢它的方式,维持对它的热爱。
For 家长:并不是看个剧就叫放松,它其实是种无形中的积累。学英语有很多种途径,给孩子一点时间,空间,和信心!
以上,不是说应试教育不好,而是当你(你的孩子)在应试教育中无法提高成绩的前提下,希望我的分享可以给你一点灵感,希望在成绩让你伤心的时候,你别放弃英语,别反感它。多多相处,你会发现,它其实满讨人喜爱的!
最后,分享我在高中时期和大学考级时的方法(学霸和老师别生气(〃''〃))
“大鼻孔”时期:没怎么正经听课,参照上文说的“1完型&4阅读理解”!
完形填空par☞ 搞清楚错题的原因,固定句式--牢记/单词--分析词性or文章要表达的意思
PS记单词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记住n/adj/adv/vt/vi,平时有空就自己造句。我喜欢听歌(当时特别迷vae),所以没事儿就喜欢拿他的歌翻译,甭管对不对,反正先记住单词的意思,再去研究之后的词性。
阅读理解par☞先看问题,从题中的关键词找到对应的原文。原文可能很长,可能有很多看不懂的单词,就找主谓宾,凑出一句话的意思,题目大概就能做出来了。
大学听力par☞(高中听力都属于随缘)学姐学长都说CET4一次就过不太可能,所以抱着去练手的态度上的考场,听力备考就是做真题,真题做了两三张去考,然后就过了。
CET6备考阶段,平时看美剧或者电影,看美剧的习惯就是那时候培养起来的(断断续续荒废,最近又重新宠幸【尴尬】)。我看电影的次数屈指可数,并且一定强调要喜剧;然而为了练听力,我把一些悲剧的名著改编的电影也看了。
PS培养语感有助于交流,但如果你确定只为了应试,那就多做真题里的听力吧!
PS看原文书也是一种乐趣,如果你同样对研究语法和单词感兴趣的话。最近慢六就重新拿起原文书,一句一句读过去。看不懂的查单词,揣摩作者要表达的语境语意。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字,终于把长年累月攒在心里的话说完了【舒了一口气】。期待你们的回音,可能是身为父母的困惑、正在考级的烦恼,又或者和我一样、回顾以前学习时想抒发的感慨...【日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