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里,乾隆问皇后为什么偏爱魏璎珞,皇后说璎珞是她的希望,她希望能够看到一个榜样,一个坚持做真实的自己还可以过得很好很幸福的榜样。其实我们所有的人都在期望着这样的一个榜样。不一样的是,有时这个榜样就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却因为太嫉妒而想要毁灭她。爱和恨是一体的两面,我们有多恨那个榜样就是对他有多向往。璎珞是一个敢于作真实自己的人,她理直气壮的恨仇人,也光明磊落的爱人。连爱恨都不能自己做主,这就是人生了无乐趣的原因吧。
富察皇后对璎珞的保护更像是一个妈妈对孩子,妈妈为了弥补不能活出自我的遗憾,把希望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让她代替自己实现这个梦想。富察皇后是智慧的,所以她能够接纳璎珞的真实。而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觉察不到我们妒忌孩子的真实,以至于不知不觉中拼命地阻止他们。有一个爸爸,小时候家里孩子多,生活比较拮据,作为长子的他在外地上学,为了不增加家里的负担,他常常饿肚子,却不肯问家里多要生活费。成家后,他拼命工作,收入不菲,但看到上高中的儿子在朋友圈里发吃好吃的或买了心爱的手办的照片时,他却会生气的教训儿子,钱来之不易,爸爸小时候怎样的艰苦,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这么奢侈是可耻的。其实儿子平时的消费并不大,也没有超出家庭负担的能力,但他看到儿子花钱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时候,会让他回忆起小时候,他从不敢问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问爸妈张口要钱,那种被压抑了的委屈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此刻被激活,然而我们很难意识到那是对孩子的妒忌。我们会觉得这种对孩子的教育是堂而皇之的,却不知因为满足自己而被责备,这正是教会了孩子“你的愿望不重要,满足自己是不对的”,长大后他便没办法做自己,因为他认为自己内在的愿望是不重要的,满足自己的愿望是要受到惩罚的。
如果说小时候我们没有被允许真正的开心过,那么当我们成为父母的时候,看到孩子毫无顾忌的开心时,会下意识的警告他。你会看到一些妈妈或奶奶姥姥在看到孩子玩的很高兴的时候,会说“玩的那么疯,小心一会儿磕着”。雨同学小时候因为一件事笑的特别开心,以至于仰面跌坐在地上,我就对她说“看,你那么得意忘形,现在乐极生悲了吧!”现在想起来真是很后悔,“乐极生悲”这个词就像一个诅咒,让人没有办法全心全意的享受开心,享受生活。
我们都像安兰德小说里的彼得吉丁,迎合着主流社会的好恶,把别人的评价当做自己的选择,慢慢的,我们相信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想法,但又常常觉得空虚。因为如果别人不发表意见,我们的脑子里就空空如也。一开始我们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慢慢的,我们不相信自己的想法,不能面对自己的真实,直到最后我们的大脑再也不能产生自己的想法。我们相信自己的爱憎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做别人认可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