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左右娃的宝妈们往往都会焦虑,孩子怎么变得这么快,前一分钟还是乖巧可爱的小棉袄,后面一分钟就变身为满身带刺的“小刺猬”没有任何先兆的切换,稍不如意就哇哇大哭,而且不是假哭,哭得要背过气的那种。
孩子这种行为搞得全家都不知所措,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各种问各种不说,就是抽搐就是哭,遇见急脾气的家长又是一顿揍,搞得家里鸡飞狗跳、欢乐的周末计划都被取消、好心情都被破坏了。
你家周末有木有上演过如此场景,但凡家有三岁左右的娃可能都有所经历吧。
心理学家对三岁左右儿童这种表现称之为:无力表述的三岁综合症,就是说,孩子的表达能力还不足以全面表达她的感受,但是她又想表述她的不满和情绪,于是就各种“作”。
这种情况下家长如果处理不好会对孩子有哪些影响呢?
首先,会影孩子的安全感
很显然,一个总被负面的情绪压制的孩子,会感觉不愉快,但是她又表达不完整、情绪找不到出口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让她总是处于负面的情绪环境中,长时间得不到缓解的话,她就会缺乏安全感。
其次、家长的急躁会引起孩子的焦虑
如果家长只会用压制的方法让孩子保持安静,那么长此以往孩子的焦虑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遇见陌生环境非常害怕、无法与陌生的小朋友交流、无法让自己的情绪保证在可以控制的状态。
第三、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很多孩子童年的心理阴影会影响到成年后的性格形成。很简单的例子就是孩子小的时候如果父母经常吵架的话,孩子成年后婚姻也不会幸福到哪里去。
这种潜意识的影响对孩子来说是需要终身治愈的。如果孩子能够有意识的自我疗伤还好,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性格往往被扭曲。
心理问题的最可怕的地方是对孩子会形成不可逆转的性格伤害,身为人父母,也许不是有意为之,但结果就是导致了孩子的不幸福。
幸福的家庭往往这种问题就很少,因为首先是家长人格健全、不会让孩子的情绪问题得不到疏导,这样的家庭是怎样做到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倾听。
倾听也有其层次可以掌握,建议是按照如下顺序进行,倾听的效果会更好。
第一、不要着急下结论的倾听
有这样一个例子:妈妈问一个小男孩,如果咱们有两个苹果,你愿意怎么吃呢?男孩子想了想说:“我要每个苹果咬一口”。“哦”,“这样啊,妈妈掩饰住心中的失望继续问孩子“你能跟我说说为什么吗?”“因为我想知道哪个更甜,就把哪个给妈妈吃”小男孩快乐的回答。
妈妈被孩子的话感动得差点落泪,她没有想到这么小的孩子会这么心细,幸亏自己没有一时急躁而责怪孩子。很多家长容易犯的就是这种错误, 没有耐心多问一句孩子为什么就匆匆给孩子定性为“自私”,不给孩子平等解释的机会,往往造成孩子的好意被误解不说,长此以往孩子就不愿意跟你表达,最终形成了真正的自私行为。
第二、静下心来多次的倾听
上面的妈妈通过一次倾听就收获了很大的幸福。而很多家长奇怪于孩子的情绪的反复,以前已经跟他讨论过的情绪问题又出现了,让家长十分的困惑,是不是孩子的情绪不可控才反复出现问题。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孩子就是孩子,他的年龄层次觉定他就是不成熟的,各种问题反复发生只能说明还没有彻底掌控。家长眼里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对她来说却是不小的挑战,有的时候她心情好就处理得不错,有的时候就无法自控的偏要与家长作对,偶尔包容孩子的任性,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顺其自然好了。
第三、固定时间来倾听
父母一般在睡前跟孩子聊聊天,一方面让孩子觉得有安全感,爸爸妈妈来陪他,这个时段孩子往往很放松,就更容易对家长敞开心扉,把芝麻绿豆的的碎碎念跟家长唠叨一遍会很好的疏解孩子的焦虑。
此时跟孩子交流建议孩子往往也听的进去,不会情绪化的跟你对抗。要反复跟孩子说这一个观点:家长不是就一定是对的,大人也会犯错、如果你觉得家里人对你做了非常让你伤心的事情,你一定要找个时间说出来,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会帮到孩子促进他有独立的思索和判断,也有助于他表达情绪问题,而不是激起逆反心理。
总之,得到倾听的孩子会更乐于与人为善、与这个世界和解,更有勇气面对人生的困境和挫折,因为他知道会有人无条件的支持他,他会变得更加独立坚强。
每对相爱的人组成家庭的开始都是很美满幸福的,但是不是都会经营家庭,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以前没有展现的家庭观念上的矛盾会凸显出来,这样就要求家庭成员彼此包容、彼此耐心、彼此倾听。
【我是励志职场辣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专注孕产、亲子、育儿,亲子阅读践行者,健康育儿倡导者。】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