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1:30的场次,大约十来个人观看。一部在电影院的放映总时间估计还没有《美国队长2》片前广告播出期间长的电影凭借“名导遗作”“下跪”“国产文艺片之殇”这几个关键词产生的化学反应,成功的增加了排片量,吸引了我这类的观众前去观看。对于这一现象,方励说“炒作是虚假的,但我哪一句是虚假的,我都是发自内心的表达,是真诚的广而告之。”
这近乎乞讨的方式终于关注到了这一部电影,让人们同情起了中国文艺片。
说到文艺片,我不了解看的不多。大抵分为两类,一类是高中时不断快进以寻求情色镜头的外国文艺片如《巴黎野玫瑰》《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如果名字没记错的话),再一类就是有些悬疑剧情的国产文艺片如《白日焰火》(如果这确实算文艺片的话)。
所以对于文艺片的概念很模糊。“文艺”这个词听的很高大,看的很缥缈,有种雾里看花朦朦胧胧的感觉。敢说自己文艺的,不是牛b的,就是装b的。
在我肤浅的直觉里,看不懂的、没明星的、在国外能拿奖的就是文艺片。现在我承认这是一种无知的偏见。可是你看,我连文艺片是什么都闹不懂,怎么可能花钱去电影院看嘛?
这就要说到电影中的另一类群体了——观众。我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把看电影当做是和异性增进感情和同事朋友轻松消遣的娱乐方式之一,至少我是没有在电影院里思考人生、探讨人性的习惯。如果我和姑娘去看电影,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放弃《美国队长2》而去陪她看《北京遇上西雅图2》,这就叫爱情,啊不,这就叫市场。难道我说“我们去看《百鸟朝凤》吧,一部讲述吹唢呐这一中国传统技艺传承与没落的片子”,除非姑娘是吹唢呐的,否则就呵呵吧。市场里鲜有习惯看文艺片的观众。而习惯是需要培养的。其实我挺反感动辄就瞧不起人看烂片,说人低智、脑残的人。你喜欢《黄金时代》并不就比他喜欢《小时代》优越,这只是观影目的和观影习惯不同而已。
但培养习惯又是要花钱的,在文艺片这方面,除了几个电影人在为其奔走呼号之外再无其他力量。所以观众是文艺片无人问津这一现象的反映者而不是制造者,制造这一现象的正是方励所跪之人——资本与利益。文艺片,是一种没人投钱拍、没人出钱宣传、没人愿意播的“三无”类型,怎么可能培养出来观众?
回到标题,文艺片还能跪几次?这一次的效应会持续多久?下一步文艺片又该靠什么博取关注?跪肯定不行了,总不能裸吧?从早上看完到现在,我感慨万千,总结一句:这一跪救了《百鸟朝凤》,却救不了中国文艺市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