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天长地久(一)

作者: 林海之蓝 | 来源:发表于2020-11-17 02:37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的天长地久(一)

文/林海

        天长地久为谁开,智慧玄门智慧来。道德经文知道德,有无万物戏同台。

          自然界的两端就是天和地,概括起来无外乎阴和阳。天地之间是什么?是虚空。天地之间无边无际,看似虚空却蕴含万物。天地的存在是为了自己吗?不是。是天地为万物生长提供了环境和营养,没有天地就没有万物。

          但是天地从来不在万物面前刷存在感,乃至于万物感觉不到天地的存在。就说我们人类吧,每天都在呼吸,但是有谁感觉到空气的存在了?世界万物都是有生命周期的,但是天地有吗?空气有吗?也许有,其生命周期长到足可以忽略不计。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不是为了自己而生。

          天地的存在是为了万物的生长。不是为了自己,反而成就了自己,天地之长久,超越万物中的任何一个,所以,老子曰: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七绝】道德经的天长地久(一)

文/林海

天长地久为谁开,

智慧玄门智慧来。

道德经文知道德,

有无万物戏同台。   

平水韵十灰   


         

道德经的天长地久(二)

文/林海

        甘于付出不凡人,智慧玄门智慧纯。道德经文知道德,不求回报可修身。

          天地是什么?天地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天地的运行就是道。道,是虚的,又是实的。是隐的,又是显的。是无为的,又是有为的。老子总结自然规律,其目的还是要用于人类自身,所以那些修为到一定境界的圣人,做人也和天地一样,遇到问题总是把自己放到后面,先去考虑别人,不考虑自身的需求。越是关心别人,越能赢得尊重。越是帮助别人,越能成就自己。越是超然物外,越能名至实归。越是低调谦和,越能声名远扬。所以,老子曰: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人不会没有私心,无私和有私也是相互转换的,老子曰: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自然界的两端是天和地,天长地久,怎样才能天长地久呢?应该循天地之道,天地之间彼此呼应,互为依靠,不离不弃。天地之间虚空以待,各守其位,相互包容。天地之间毫无私心,甘于付出,不求回报。

【七绝】道德经的天长地久(二)

文/林海

甘于付出不凡人,

智慧玄门智慧纯。

道德经文知道德,

不求回报可修身。

平水韵十一真   


     

道德经的水

文/林海

        善行如水起波纹,智慧玄门智慧君。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自耕耘。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最好的善,最好的德,就应该像水那样。

        水滋养万物,所有的生命是离不开水的。水,就像老子所崇尚的天地之道那样,滋养万物,但是不求回报,也从不居功,更不干预万物的生长,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好,没有别的想法。不仅如此,水还总是那么随和,哪里低流向哪里,从不和万物争夺生存空间,也不在意环境如何,水依然流过,在老子看来,水的行为就接近于道。老子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为什么说水接近于道呢?道,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无欲无为,但无所不在,也无所不能。水不也是这样吗?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那一定是山更近于仁,而水更近于智了。老子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你不去与别人争,还有什么人能和你争呢?老子又说: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圣明的人懂得相机而动,贤良的人懂得随机应变,睿智的人懂得与世无争,豁达的人懂得顺势而为。夫唯不争,故无尤。

【七绝】道德经的水

文/林海

善行如水起波纹,

智慧玄门智慧君。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自耕耘。   

平水韵十二文 


       

道德经的功成身退

文/林海

        功成身退隐寒轩,智慧玄门智慧言。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本同源。

        世界上道理万千条,但是,根本的也就一条,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老子讲的道。世上万事万物,其内在规律都是要遵循道,哲学也好宗教也是,终极目标都是一样的。满则溢,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很多时候,大道理大家都懂,轮到自己身上,就不是那么回事。是面对俗世的诱惑,谁不喜欢多多益善?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自满,是对自己能力的盲目自信,事实是,一个人不可能无所不能,就是有再大的本事,也有不灵光的时候,正如再锋利的利刃用的久了,也会因为磨损而变得迟钝,其锋芒不可能长久保持,所以,老子曰: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要想持久,就要像水一样,细水才能长流。

          锋利会被消磨,财富同样也不可能永远拥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像财富这样的身外之物,人人知道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要那么多又有什么用呢?老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而要留有余地,适可而止。持而盈之,锋芒毕露,这些过度的表现,太过了难免会招致灾祸。老子在这里说出了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的祸害,希望人们像水一样接近于道,所以,老子曰: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七绝】道德经的功成身退

文/林海

功成身退隐寒轩,

智慧玄门智慧言。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本同源。

平水韵十三元   


     

道德经的灵魂(一)

          何来何去让人浑,智慧玄门智慧门。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有灵魂。 

        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著名的三问,是宗教与哲学所关注的问题,也就是灵与肉的问题。所以,老子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魄,就是指的灵魂和肉体。灵魂与肉体是应该保持一体呢?还是应该彼此分离?它们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不仅形成了不同的宗教,而且也形成了是唯物和唯心两大哲学阵营。

        灵魂与肉体,没有灵魂的肉体就是行尸走肉,没有肉体的灵魂成为孤魂野鬼,灵魂与肉体融为一体才是有意义的生命。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就是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强调灵魂与肉体的一致性,就是要言行一致,心口如一。

        每个人刚刚出生的时候,哪有什么灵魂与肉体的概念?人来到世上,一张白纸,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就增添了很多颜色。无论结果如何,阅尽沧桑之后,每一个人都想回到无忧无虑的少年。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忧来自哪里?虑来自哪里?老子曰:夫唯不争,故无尤。欲望太多,执念太多,才有了太多的忧虑。你看那婴儿,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一切发乎自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影响,内心的想法,就连吃饭睡觉,恐怕也不再像婴儿那样单纯,纵然你有再大的本领,也难以回到婴儿那种内心澄净的状态。老子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七绝】道德经的灵魂

文/林海

何来何去让人浑,

智慧玄门智慧门。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有灵魂。 

平水韵十三元 


     

道德经的灵魂(二)

文/林海

        一张白纸似云端,智慧玄门智慧观。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本同欢。

          一张白纸,一旦染上颜色就再难消除。内心世界,装进太多的观点和想法,就不能保持内心的虚空和纯净。只有学会内省,经常涤荡心灵的尘埃,端正内心,剔除瑕疵,才能挣脱欲望的漩涡,在致命的诱惑中维持平衡。否则,任由心灵的杂草丛生,欲望就会无休止的膨胀,就会在失去自我,灵魂就会失守。老子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就是提醒我们,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消除私心杂念和执着,回归自然与纯净。

          自然万物,各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与规律,大自然要做的,就是给它们一个生存环境,对它们最大的尊重就是不干涉。如果认为可以运用自己的权力,去执意改变自然规律,哪怕出发点是好的,有时候也难免办坏事。所以作为君主,要经常问问自己,你了解国家运行的规律吗?了解人民的需求吗?能够顺应规律和民心吗?所以,老子曰: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七绝】道德经的灵魂(二)

文/林海

一张白纸似云端,

智慧玄门智慧观。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本同欢。

平水韵十四寒 


       

道德经的灵魂(三)

文/林海

        灵魂失尽自身删,智慧玄门智慧间。道德经书知道德,有无万物有轮还。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外界事物,接受什么?排斥什么?保存什么?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但是一定要遵循自然法则。要学会示弱,不要过于强势,更不要先入为主,抱有成见,否则就会失真。老子曰:天门开阖,能为雌乎?雌,指的就是要学会示弱。老子还说:知其雄,守其雌。虽然内心强大,但是不要表现出来,这和持而盈之,揣而锐之,一样的道理。

          老子曰: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大自然生育万物,养育万物。但是不会因为生养而据为所有,不会因为付出而有所仗恃,将其养大也不是为了主宰和拥有,这就是最高深的德行。

          当今世界,做一点点事就希望得到回报,如果没有回报就会一肚子牢骚与委屈,甚至满世界刷仇恨,面对一个诱惑当道、欲望横流、虚伪滥觞、底线无存、信任尽失的社会,人们奔波在追逐名利,贪图虚荣的大道上乐此不疲,肉体一路狂奔,灵魂却迷失了方向。还有人寻找自己的灵魂吗?

【七绝】道德经的灵魂(三)

文/林海

灵魂失尽自身删,

智慧玄门智慧间。

道德经书知道德,

有无万物有轮还。

平水韵十五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的天长地久(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uvt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