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不太喜欢《论语》的评注作品,我以为:看别人在那指三道四,还不如自己亲自指三道四来得痛快。这就好比你看着别人吃美食,然后听吃的那个人说:嗯好吃,真好吃。此时你的味蕾会因别人的喜好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这很可怕。
所以,我想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原味的魅力。我读《论语》就像吃家里长备的核桃坚果一样,每天拈出那么一句半句,放在嘴里嚼啊嚼。然后把书束之高阁,不必多读,留待改天再取出来一点嚼上一嚼。《论语》的部分词句比较晦涩难懂——相对比《老子》《周易》等又浅显一些——我只好采取这种慢工出细活的笨方法。尽管如此,却也收获颇丰,最大的收获是——孔子是个立体的有意思的人,他不“圣”。
《论语》就像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池塘,读它如同垂钓,池塘里边的鱼儿种类繁多。耐心地读,总有收获,至于收获多寡,一个“悟”字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语》充盈着智慧和糟粕、简洁和啰嗦、无聊和趣味……正因为这样,垂钓才更有意义和乐趣。
拾王蒙先生的牙慧:“不要把老子当饭吃。”我觉得这句话,放在《论语》这也是很对的。
再了不起的智慧终归得凭自己去主动领悟吸收,首先为己所用,再惠己及人。
都说求学问不要囿于条条框框,《论语》中也有所体现,但搞笑的是,它打破了一些条框,又创造了更多藩篱,这很矛盾,当然我并不认为这其中有什么不妥,所谓不破不立,立终会破。只是作为读者,得把眼睛擦得更亮才行。
相对于《论语》,我更喜欢《老子》,借用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来辩证批判《论语》的种种倒行逆施,我总有一种恶作剧的快感。当然,无论自然天道如何浩淼,它终归得在我们自己的大脑中绽放光芒才有其存在的意义。如何绽放?实践实践。
读了点儒学经典后,我再也不敢说我们中国人没有信仰了,虽然外国人这样说我们。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信仰之源,虽信仰之光微弱而不稳定,加之我们大多数人又不自知(包括我在内)——我们大多数人或舍近而求远,或浑噩且无聊,或追末而舍本……
所以,静下心来,品读品读老祖宗为我们留下来的东西,且不管他好不好,我们带着辩证而主观的脑袋去读——对,主观,世界从来就不那么客观——常常理一理、删一删、推一推、敲一敲、悟一悟……则浩然之气汇聚丹田,浩瀚智慧拓宽人生。
文/若安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