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越大,存的钱越多,因此也越来越容易被骗子惦记!这些年,我们也看过不少网上针对老年人的诈骗案,层出不穷,花样百出,完全让人防不胜防!就算喵叔本人也不一定能逃脱诈骗者的魔爪!
这不,又出大事了!
从传统意义上讲,把钱存银行是最让人放心的。但这一广州老太,竟然被自己打了几十年交道的银行给骗了!
最令人唏嘘的是,老太已经71岁了,她,在该银行投了号称收益率10.5%的一款理财产品,并且一次性投入了100万!这可能是她一辈子的钱。如今却只拿回25%,且利息也不是合同上的10.5%。
和老太一样受骗的还有很多人,并且每人的投资额都在几十万,甚至上千万,而他们都曾购买了该银行理财产品。
他们当初是怎么被骗的?
1、被高收益诱惑
2014年,该银行广州市五羊新城支行客户经理陈娟极力推荐老太一款号称“银行第三方理财产品”,且“收益率为10.5%”,
据喵叔了解,普通银行理财产品最高基本也就5%,所以这位客户经理推出的10.5%的理财产品一下子就吸引了不少老年人。
和老太一样,他们都是在没有做风险承受测试的情况下,一次性购买了50万元或几百万不等。
2、熟人关系,银行兜底
你可能会觉得一般人对过高的收益率都会留个心眼,但如果是你隔壁叔叔或者十几年的好友推荐的是不是就放心很多?!
2014年8月,银行经理找到了老太家里,反复推销这款所谓“银行兜底”的理财产品。
重点来了!
由于老太过去不时在这家银行网点买理财产品,所以在她看来,只要是该银行的经理都应该是靠谱的。而且相比以往买过的国债,这款产品的收益要高出好几个百分点,甚至要感谢这位客户经理。
3、缺乏投资理财知识
事实上,我们后来知道,他们推销的产品号称是银行“第三方理财产品”,但写着是“私募基金”,可事实上是经理私售产品,并没有经过备案,危险极大。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表示,无论是哪种金融产品都有投资者适当性的要求,消费者在银行买理财产品的时候,要签署风险承受能力的测试。如果银行没有按照这种规定执行,就需要承担责任。
广东银监局表示,该基金不属于建总行批准代销的第三方理财产品,涉嫌私售!
私售是理财经理自己联系银行以外的财富公司、地下钱庄等,打着银行理财产品的旗号,名义上让客户买银行理财产品,实际上将客户的资金划到财富公司、地下钱庄等。
危害:如果资金链断裂,导致客户资金无法收回。
以上是这次老太百万理财受骗的经过,相信如果稍微有点理财知识的话,是不会认为捡到便宜的。
银行理财与私募基金的区别
通过以上介绍,有人说这不是私募基金吗?
没错,有点像,但这是一种不合规的私募基金,我们先来看看银行理财和私募基金的区别。
如何一眼识别银行理财和私募基金?其实银行理财和私募基金区别很大,我们仅从以下几点就能区分:
1)投资门槛:
银行理财产品购买起点较低,一般为5万;而私募基金则要求较高,一般都是100万起。
喵叔提醒:如果有银行经理推荐你理财产品,投资起点超过50万,就应该引起注意了。
2)概念区别:
银行理财产品一般是指的是银行自营的理财,银行把你投进去的钱,自己再去投资管理,资金大多流向存款、债券之类的中低风险领域,较为安全可靠;
而私募基金,则是私下或直接向特定群体募集的资金,有收益高,但伴随着高风险的特征。
喵叔提醒:所以当你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可以再了解一下,你投资的产品,募集的资金用于哪里,这关系到资金的安全性。特别注意,即使是银行理财,也分自营和第三方哦,第三方的话就更需要小心咯!
3)收益率陷阱
很简单了,银行理财产品一般收益率最高也只有4-5%;超过10%相当于互联网P2P的收益了,高的让人怀疑哦!
喵叔提醒:自己的辛苦钱,放在哪里千万要警惕啊!有些理财产品会拿各种高收益诱惑,然后卷款跑路,即使是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也要多个心眼。
看完了以上不同点,喵叔再和大家科普一些关于私募基金的知识,多知道一些总不会亏!
首先,作为一款私募基金,其管理机构必须在中基协登记,然后才能发私募基金产品,且募集完毕后必须进行备案。
其次购买时有“双录”,今年8月23日,银监会发布规定,首次对销售专区录音、录像管理(“双录”)作出比较系统性的规范,进一步规范了销售市场秩序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有理财产品及代销产品销售行为。
我们都知道,如今诸如银行员工私售非本行理财产品、假理财、萝卜章等理财风险不少,不过,在拷问银行的同时,我们广大投资者也应提高警惕,不要有侥幸心理。
投资有风险,还需谨慎!
我是喵叔,热衷理财,从月薪2000到月入上万,理财让我变得积极向上,人生道路也因此更加宽广。我会每天与大家分享理财知识和热点资讯,在这儿不说你可以立刻发什么财,但在至少可以有些收获以及规避一些理财陷阱,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成长!WX公众号:票票喵PPmiao(搜索ID:piaopiaomiaolica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