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常很少喝咖啡。速溶、罐装的咖啡偶尔会喝一点,也不会没事去咖啡馆来一杯。只有和人谈事一般才会到咖啡馆见面顺便点一客咖啡。
自己以前也曾开过一个茶吧,购买过一台咖啡机,尝试着卖咖啡,但失败了。
书店的隔壁,原来开过一家“拿波里”咖啡馆,生意一直不温不火,后来结业了。
朋友认识一个在深圳咖啡界有名望的“大师”,通过办班为不少咖啡厅培养了咖啡师,但他自己在我们书店附近不远处开的咖啡厅也没能运营很久。
我曾在墨尔本小住,那里的咖啡厅各式各样,在这里著名的星巴克在那里也著名,不过是著名的廉价。
前段时间,还很偶然的接触了一个连锁企业水吧负责人,谈到过大陆的咖啡市场真的很特殊、很难做。
对于突然热起来的瑞幸咖啡,在一个群里和群友也展开讨论。在看了关于瑞幸咖啡的几篇公关软文后,群友分析这一些软文提到共同的点,感觉就是瑞幸提供的素材:1、烧钱8亿搞到2000家店,是值得的;2、这是互联网模式,先有用户,再有销量。店是流量入口,能卖咖啡、果汁以及小食;3、搞瑞幸咖啡的人是资本老手,不是ofo的毛孩子;4、瑞幸咖啡在产业链上游有知名合作伙伴,保证品质。
我的感觉就是几个资本运作的“高手”选择了一个项目,希望抓住电商和投资的风尾,融资后尽快讲故事上市,然后套现走人。这是一个很糟糕的行为。所以有人说“瑞幸不死,天理难容”,我觉得是对的。
我记得有文章说瑞幸咖啡的低价策略是为了做大市场。这个理由也是错误的。任何一个市场要做大绝对不是一个企业可以做到的。但凡逐渐做大的市场,都是因为新产品的价格足够高,让用户原因炫耀,让经销商有利可图,让其他的人愿意进来,这样市场才能做大。
有人以为互联网是一个新的生态圈,拿淘宝和京东来举例。首先说淘宝,马云先生在做淘宝以前有过多次创业均以失败告终,是淘宝为售假提供了便利才发展起来。离开为假货提供便利的基础,淘宝和后面衍生的一切都难以为继。
京东现在的日子也不好过,绑架了投资人不断的投资才使得京东得以发展,但现在脚步已经缓了下来。如果不是低价和偶然假货的支撑,京东能走多远也是未知数。
价格战是最有效果的武器,也是带有自杀性质的武器,但能不用劲量不要用。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或者同归于尽。以图书行业为例。当当网是最早祭出价格战的武器,京东跟上,淘宝那时卖盗版就不对比了。虽然它们的规模越来越大,但一直都不挣钱。去年当当网还大言不惭地指责他人低价售书,是真心的肉疼啊!年年这么辛苦,就是因为低价不挣钱!但是,他们没有谁敢提价销售,只能忍痛维持。前几天百道网的数据显示,2018年图书电商的平均销售折扣是0.62折,这还不包括搞满减等促销活动的折让。
因为图书电商的价格战,他们自身没有盈利,也拖累了实体书店的销量和效益。而出版社为了挣钱又不断提高图书定价,已经使得行业进入一个死循环。书价上升、电商折扣更狠、读者嫌贵、销量减少、书价进一步上升。现在如果不是有一大批公款采购的话,图书行业惨不忍睹!
以前有人从数据上分析得出结论“投资人都是大傻瓜”,但从有人竟然给瑞幸咖啡这个毫无商业逻辑的项目投资,可能不是大傻瓜行为,是想扮猪食老虎,想到证券资本市场去割韭菜,其心可诛!其心可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