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杂文随笔精选录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卷1—遵循充足理由原则的表象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卷1—遵循充足理由原则的表象

作者: 心智二分 | 来源:发表于2019-12-09 14:55 被阅读0次

    我们认识世界是通过身体,所以身体就成了所有知识形成的始发点,并对因果律形成最初材料。叔本华认为,我们认识世界需要两个条件:一为物质彼此作用产生变化的力量;二是感性能力。但光靠感觉是不能认识身体形状的,我们要靠知识,通过大脑才能认识到身体及与身体相连的有机体。而这种知性机制并非人类独有,所有动物都能认知对象,形成因果知识,并作为进行活动的动因,只是我们人类掌握的因果知识更高级,譬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可在叔本华看来,即便是最高级、最重要的自然力量法则的发现也并不是理性工作的结果,而是知性直接认识到的。

    苹果树下千千万万个动物和人类经过,不少都被苹果砸过(它们感觉到影响自己身体的原因是空间的一个对象造成的),唯有牛顿不仅感觉到被砸了,并将这种被砸的自然现象通过知性机制赋予其意义—可能存在某种定律,并通过大量实验和计算证明(这就是为什么人类较动物的知觉程度更高级)。这些直接知识都是从结果(苹果落地)追溯到原因(万有引力),所以仍属于知性(知觉)直接把握的范畴,而非理性抽象意识。叔本华认为理性的抽象观念只能帮助我们接受知性直接认识的客观关联,而不能给我们直接知识—即理性思考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而非一个新的知识。显然数学的各种定律,例如哥德巴赫猜想就属于叔本华定义下的纯理性的抽象观念。可当我们这一代人不再是通过观察苹果追溯出万有引力,而是在课堂上先入为主的被教授了万有引力定律后才得知这与苹果掉落有关,对于我们这些主体来说,万有引力定律是否还属于直接知识呢?

    也许叔本华觉得直接知识就是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并被运用的吧,所以他才得出结论,伟大的发现都是电光火石般的当下直觉。

    叔本华的哲学不同于过去的理论,就在于他从客体出发(表象),目的却不是解释主体。他认为主客都在表象中,且不适用充足理由原则和因果律,换句话说就是二者本是一体,没有谁能推导出谁的可能性。

    “从客体出发的思想系统,总是把整个知觉世界及其构造当作问题;然而,把它们当作出发点的客体,往往并非整个知觉世界,也不是它的基本要素—物质。”


    他把前人从客体(对象)出发的哲学理论分为四类:布鲁诺和法国的唯物论派是从实在世界出发;斯宾诺莎等从抽象概念出发;毕达哥拉斯和中国哲学从时间(“数”的观念出发);经院派则主张一种无所不在的人格的意志活动。叔本华认为最有发展前景的是唯物论。唯物论就是只看客体不看主体,即物质是独立客观存在的,因果律是它们的秩序或排列,是永恒真理。

    叔本华认为唯物论忽视知性机制是一个致命缺陷,因为没有知性就不存在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唯物论想高举“因果律” 这杆大旗推导出世间万物,即物质都是从最原始最简单的状态发展成现如今的样子,跟我们人类没有半毛钱关系。叔本华认为即便唯物论可以从最单纯的机械运动,化学成分推导出植物、动物世界,但它解释不了动物的感性认识。因为一涉及到认识这些客体(物质)的知觉就不可避免地回到主体,那就是谁去认识这些物质。

    “而当我们认为自己在思考物质的时候,其实我们思考的只是知觉着物质的主体、见到物质的眼睛、触摸物质的手、认识物质的知性……突然间发现最后一环是出发点,这条看似理所当然的因果链是循环的。”

    简单来说就是,唯物论者认为事物是客观、独立存在的。但这句话里的“认为”本身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是知性机制的结果,还怎么说它们是脱离主体并客观独立存在的呢?

    “唯物论荒谬不合理的地方是,它从客观出发,并把客观的东西当作解释的最终依据……认为这种东西绝对存在、独立存在,从这种东西演化出有机自然、认知的主体,并用这种东西来充分解释有机自然和认知的主体。其实所有客观的东西早就以种种形式通过各种认知方式被认知主体决定,并且以这些认知方式为先决条件。”

    举例来说,苹果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所有人就把它认知为梨,苹果还客观存在吗?思考并定义苹果是这一种物质而不是那一种物质的是人类(主体),是知性活动的结果。人类如果不去认知苹果,就像我们过去不认知宇宙,就像未来还有其他尚未认知到的事物一样,谁去定义它们的存在;将于未来被发现的X们,此刻它们是存在还是不存在?

    在叔本华看来,如果将主体抛弃了整个唯物论就消失了,因为物质只是认知主体观念的变化,而不能说是完全客观独立存在的。“没有主体之前,客体已经存在”这句唯物主义观点是永远不能成立的,因为它们只是表象的变化而不产生意义,意义是对知性存在的。哪怕宇宙大爆炸产生万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世界的存在却首先要靠一双看到它的眼睛,哪怕是昆虫的眼睛。其次世界只存在于知识中,不然单纯靠想象是想象不出什么是世界的。所以才说世界是表象,因为它得靠认知主体来支撑,存在于知识产生之后。


    同样离不开主体认识的还有时间,因为没有对“现在”的认识就没有所谓“以前”和“未来”。这是因为主体在这一刻认识到了时间才有了以此为点的两边延伸。

    “时间没有起点,但所有起点都在时间之中。”

    既然现在被过去所限定,而过去也像现在一样依靠认知主体,那么所谓“第一个现在”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第一(因为它总有过去),只是时间的起点,现在、过去和未来其实都在“第一个现在”被认知到的那一刻出现在知识的起点上。按照因果律,“第一个现在”也总是过去的结果。

    所以主体和客体是无法分离,互相依赖的,因为客体总要被认知才存在,所谓存在不仅是单纯的形式变化,而要产生意义(不然不会被观察到),意义就是主体知性机制作用的结果。因此主客双方都构成了表象世界,并且必然相对,客体则是不同形式的充足理由原则。在表象世界里,只属于人类的内容是概念,概念只是对知识的主要关系;虽然与主体相关的是理性(独立存在),但主体认知表象世界靠的却是知性和感性,而且这也不是人类独有的。

    尽管叔本华一直强调唯物论是一种循环论证,但他关于“世界是我的表象”的解释其实也有自我循环之嫌。只能说,每个哲学家都自认为他解决了世界所有的问题,但他其实只是解决了前一个哲学家的问题而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卷1—遵循充足理由原则的表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jd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