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老人说“拳打三年天下无敌,再打十年不敢出门”。从这句话便可以看出因为身份的变化而心态的截然,初学时和深入了解后完全不同的状态。这里的天下无敌说的是骄傲自负的状态,不敢出门说的是深知天外有天的道理,也就是说越是深入的研究越是会发现自身的渺小。从三到十是时间累积的变化,也是事物发展的一个过程,也可以看做是个人成长的过程和阶段。
三年看,五年练,八年打坐,十年动悟,
这个观点在自己早期一篇有关公司成长的文章中提到过,今天主要针对设计师个人成长方面来分解和说明。这句话的直观意思为:花三年时间只是会看或能看懂,要会自己上手并熟练掌握需要五年的时间,从熟练掌握到真正改良和创造需要八年时间,然后经过看、练、思考才能到悟的层面,也就是说对一个事物真正的了解且有自己独到并深入的见解需要十年的时间,也可以理解为自身在某一领域的专业高度、知识体系架构或成果造诣。
此处所说的三五八十并非就是直观和确定的时间标准与限制,而是由一般事物发展的动向、以及个人成长的过程所提出的参考标准。拿设计师来说,1-3年为新人到初级设计师阶段,主要以学习为主,稍有直接参与的项目和方案;3-5年为资深设计师阶段,重点参与项目的思考、创作、执行等;5-8年为一般为资深设计师到美指阶段,不但参与创作和执行,还要对公司整体项目管理和团队提升负责;8-10年为总监或合伙人阶段,对公司方向和服务分类等负责,同时负责项目管理和节点把控。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十年的设计师还停留在五年练的状态,也有很多年轻的设计师已经风生水起的公开课或是直播。所以更多关注成长的阶段,而时间只做参考即可。
三年看
新人在进入某个领域时并不适合在一开始就放手去做,做不做得好是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关键的点是,任何事情在一开始时就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在以后的整个的工作甚至是职业生涯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应试教育下流水线产出的你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是一个能解决问题的角色,你所能做的就是多看、多听、多问,然后自己实践验证并转化给自己。这个过程可能长也可能短,但记得这是一个无法跨域的过程,而且这三年会对你后续的成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你可以选择快速跨过,结果就是后续可能会多走几年的弯路。
多数公司在新人的投入上都比较大,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财力,甚至有时为了锻炼新人还要承担客户和项目丢失的后果,即便如此大多数新人还是会在自认为学到东西后选择跳槽。中肯的建议不要频繁跳槽,一般来说在一个公司呆不到一年以上根本接触不到什么核心的东西,同时你也应该珍惜这个经历,不要只是把它作为过场或跳跃的台阶。
公司或团队内部都是讲价值的,虽说无法直接完成项目,但资料的收集等基础工作也都需要有人去做。多数新人并不太注重这些问题,很简单的道理,你能为你所在的团队解决多少问题,创造多少效益?公司和团队内通过自身数年经验总结和积累而传递给你的理念、信息、方法、技巧等等这些又该如何计算,你不觉得这些才是你最需要的吗。另外,现下的很多品牌设计公司与设计团队,对于跳槽次数大于自身工作年限的人基本不会去考虑,不管是为稳定行业人员流动考虑,还是为团队利益考虑,结果都是不可取的。
对于新人来说,第一份工作一定要珍惜也一定要慎重,因为它是你职业生涯的起点,在设计这条路上你能够走多远和它关系非常大,不要求刚开始就有什么成就,做多少项目,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最重要的。其中包括:思考的方式,看待问题切入的方式,常见的技巧方法,作业的方式、正确的流程、面对设计的价值观等等,并为下一步自己独立动手做好充足的准备。还有不要相信他们告诉你的“屁股决定脑袋”,是脑袋决定屁股。你能在什么位置是由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决定的,机会一直都寻找的是有能力的人。
五年练
这个阶段基本对应的是资深设计师的角色,这个阶段将是你大量出活的阶段,期间也会因数量的积累偶尔出现几个不错的作品,但一定要沉得住气,不能膨胀。因为从整个过程来看这个阶段属于熟练工,套路作业的阶段,也可以说行活的比例会不断加大。这个阶段的你一般周围不缺恭维的晚生后辈,公司和团队内部认可度也比较高,出活快效率高,你甚至有时会有些成就感,但也是最容易在专业上平走的阶段,如果不注意调整和补充能量,很可能会走火入魔而费掉。
这个不是夸张,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做了几年的设计师,动手能力也很强但就是作品的感觉上总缺点什么,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提案都不会做,有的连自己方案的设计说明都不会写,你可能也有这样的感觉,因为大量的行活积累不代表自己真的有所沉淀,你的下一个阶段不能还是继续做个熟练工,或者说只能是个熟练工。
这个阶段的你也很容易掉入莫名自信的深渊,具体表现如:看到任何作品都觉得如果自己做可以更好,面对很多事都觉得很简单,只会在外围找原因,而不从自身和实际出发。自己眼里的别人是那都不好,自己眼里的自己那都是好的……要注意调整状态和心态。
实际上这个阶段的你应该,已经逐渐的适应和初步的了解到设计与现实、与生活的种种关系,也逐渐明白设计以解决问题而存在,同时设计又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或者说在项目过程中设计能解决的往往只是一小部分问题,或者很多设计的需求其实并不是设计的问题,又或者说如果想用设计解决问题,就需要不同门类和其它领域知识的参与与融合……
所以这个阶段需要开始尝试有效的思考和发散,从光是做到想着做去转变,刚开始不可能很好完成,但不能停止,毕竟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靠下半身的冲动去完成。你需要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节点、动态、方向等,思考问题的原型、构成、场景等,关注并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信息等,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本、关键等,初步构建自己对设计以及周围事与物的再认知。
八年打坐
这个阶段对应的应该是美指或总监的职务,这个阶段的你主要的精力除了做项目外,更多是在项目管理和专业出品以及团队整体的提升。不管是从做人、做事还是做项目的专业方面都需要更注意自己的方法。也应该开始深入的体会到做人、做事的不易,带新人的难度,甲方项目进度的压力等等。
你慢慢开始成熟,甚至感觉到自己过往经历中有些事不应该做,也开始体会比人,真正运用同理心去面对和思考问题:不再对客户提出的logo放大、图片放大而咆哮;开始更开放的去对待下属和新人,因为你知道自己也是从这个过程过来的……
同时也开始感觉到时间的紧缺和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所以必须有所行动,你必须开始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节点、动态、方向等,思考问题的原型、构成、场景等,关注并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信息等,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本、关键等,初步构建自己对设计以及周围事与物的再认知。
你也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其它门类和学科的原理与知识,也会开始尝试从不同的维度去看待事与物,从不同的方向寻找设计的方法和解决的方案,不久的将来你便能逐步的走出设计去设计。(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并不是说这是道化的高深境界,主要是放下自身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认知决定态度,态度界定行为,在完形的认知完成后,你才能开始已新的认知为基础寻找更合适的解决方案,真正做到思考拆分、改进重组。在这个阶段你还需要完成一个纠正,就是好的作品并非自己创造,而是你通过发掘完成了对事与物的最终呈现,换句话说就是在很多个结果中你找到了最独特或最具魅力的结果,所以你并不是创造者而是发掘者和还原者。对未知的开始和已知的结果都应该有敬畏感,这也是丰富自己内心的基础。
十年动悟
这个阶段对很多设计师来的都要晚一些,因为八年打坐的阶段很多人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比如工作、经历、压力等都会成为度过上个阶段的难点,也有些是因为选择自己创业,总之上个阶段是收获较多的阶段,但相较五年来说也是更容易走偏的阶段。也不是说创业或别的就是走偏,而是重心偏移的问题。同时还有部分人坚持十年并不是爱设计,或想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而是不会别的所以没有选择,这部分多半还都在五年练的阶段自娱自乐。
十年这个阶段首先第一个身份应该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用大众都懂的语言去传播设计,以孩子都能明白的形式来表达观点。对于设计来说这也是自身存在的本质,毕竟设计是与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如果只是为了满足和释放自己,设计存在的意义何在。
同时十年这个阶段也只是一个新的开始,越是深入越是会发现自己的不足,面对未知我们始终是无知的,设计本身也具有无限的高度、宽度和深度与广度,十年对于存在数千年或更久的设计来说,就好像人类才刚刚知道地球是圆的一样,连冰山的一角也算不上。有人可能注意到了上面三年看,五年练,八年打坐,十年动悟,结束时是逗号,是的这句话并没有说完,完整的是:三年看,五年练,八年打坐,十年动悟,才入门。
如果你正处在这个阶段,那么恭喜你,设计行业多了一个“入门级的高材生”。玩笑归玩笑,但在设计这条路上十年只能算是一个新的开始。
有人可能觉得这不是矫情么,但这的确就是事物本身发展和存在的规律。历史和以往的经验的确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但对于未来和未知又算什么呢,而且设计本身就是一项必须与未知打交道的工作,面对时代的不同、项目特性的不同、现实条件的变化等等问题,已知的东西往往是无法发挥作用的。回到十年,想象一下十岁的孩子,小学生,对于整个人生来说也不过是一个开始。当我们用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去衡量过往的时候,总是能发现很多的不同和不足,为什么呢?不正是我们自身不断提升的写照么。
上面的内容是对三五八十的具体分解,说的是个人成长中要面对的不同阶段和节点,同时这也是一般事物发展的规律,希望可以在大家正确面对自己时有所帮助。然后在回想文章开头所说的“拳打三年天下无敌,再打十年不敢出门”,是不是比开始更有感触些。
只有更深入了解事物以及事物的发展过程与阶段节点,才不会被事物本身所左右,每个阶段都有需要做和必须做两个类别,每个阶段也都需要不断丰富自己,我们可以做的就是,更努力,更充实和更完整的度过自我成长的每个阶段。
最后强调下,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其中提到的数字仅为分阶段而用,以及部分举例内容,请勿对号入座。如果你同意上面的部分观点,那可以关注《设计之知心 得 获》这篇连载文章,相信对你认识设计和面对自己会有更多的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