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堂吉诃德》你真的会如评论家之言,会去捧腹大笑地去读完吗?在塞万提斯幽默诙谐的语言中有着不尽的悲伤。他以一个“隐者”的身份,道破人间世相。
2
总是把《中原迷茫》和《I'm on the road again》想到一起,最后把两篇的读后感写到了一起。写到最后,我不知道是在写读后感还是在写与书无关的话题,抑或是在寻找一个答案。语言它藏在诗里,总是让我不能规矩行文。我不能确定我是表达什么。但要我说出真话来,这就是一篇读书笔记。一篇感想记录而已。
3
再次打开书,嚼味思考着中原,沉思读史于雁门关。我抵达不了这深重命题的渡口,但我能「感激医药的苦汤,滚热地淌过,穿透了堵噎的胸口」。我对自己说,我要细致地读解。
4
我有必要将我对世界的理解告诉世人,但是我并未有掌握真正的语言艺术,我一但开口讲话,就会引来别人对我的误解。我并不能达到快速而有神奇魅力的语感的力量进入对方的大脑改变听者的a波,能够和我的讲话形成一条最短的直线来达成一种真正的理解。我很想拥有这种语言的力量。
5
一旦突破了这个关口,我的内在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丽。我的写作也会更加流畅,在语言的王国里,我能找到自己的真实世界。而语言的确是一个心与脑完美结合一体地体验,是讲话者完全进入了妙世界的灵动。
6
读书的时候,书中的内容,一个细节有时候会打开我封存的记忆,语言也随之而来。记忆是一个画面,但画面的理解是意象和语言。自己在理解自己的记忆碎片时,获得的信息是意象,接着是语言的流动。记忆却是另一种形式的一种语言。
7
写作存文稿时,存下的是文字。记忆存储的是意象中的语言。那个内存世界很大,打开它,你就能读到很多美好的东西。我常常也是在这样的记忆中,感受无声的语言通过我的脑海浮现出来,要想深刻理解和感受,是要用心来读的。
8
但是记忆中也不尽然都完全是美好的回忆。更多的记忆打开来后,是灰色的天空,那种世界,天气是薄薄的云彩,没有阳光。这难道是我的过去世界之影,是灰色的记忆吗?
在我童年的时候,一个没有阳光的下午,天空有薄薄的云彩遮挡了阳光。一切都很安静,那是印象中的一个世界。虽然它占据的内存很小,但也能让我浮现出来。
我说不准它给我的意义是什么,但是那种回放的感觉,很平静,我常常在平静地沉默。
9
除了让记忆打开内在的印象世界。还有一种情况,它超越了梦境,是在一种非常清新清醒的状态下,所看到的图景。这个图景不是眼睛看到,而是内在之眼所见,第三只眼。这种神奇的发生,是在偶然中,也在一种不经意的静境中突然发生。那种显现,是罕有的发生现象。尤其是它播放的影片,对自身的影响太大了。
10
我感受到了自己有某种表达的语言,它让我感受到一种使命。而这一刻的珍贵和对我的启示,是语言之海,我能潜入其中所获得的气息,它在无形中铺面而来,似乎告诉我要牢牢地抓住什么;这一神奇的连接,它在我多个时日偶然也会遇到,我也做过最短的记录,那种信息的来到都是同一种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