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香港及台湾译作维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
1889年4月26日,维特根斯坦出生于维也纳。他有四个哥哥三个姐姐。
维特根斯坦从小在家里接受教育一直到14岁。
1903年,维特根斯坦去奥地利林茨(奥地利北部城市,多瑙河上游最大河港)的一所住宿学校预修数学和物理学。求学期间,他的成绩并不好,大都处于中下水平,毕业参加高考也失败了。
1906年,维特根斯坦离开林茨到柏林-沙罗顿堡技术学院学习机械工程。
1908年春天,维特根斯坦来到英国。
同年夏天,维特根斯坦在达比郡的格洛索普附近的高空风筝飞行试验站做风筝试验。
同年秋天,维特根斯坦在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攻读航空工程空气动力学学位。期间,为了彻底搞清螺旋桨的原理,同时出于对数学基础的兴趣,维特根斯坦阅读了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 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与怀特海(阿弗烈·诺夫·怀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年2月15日 – 1947年12月30日,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他出生于英国的肯特郡,在美国麻萨诸塞州剑桥逝世。"过程哲学"的创始人。)合写的《数学原理》以及戈特洛布·弗雷格(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戈特洛布·弗雷格(德语: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1848年11月8日-1925年7月26日),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他是数理逻辑和分析哲学的奠基人,代表作为《概念演算--一种按算术语言构成的思维符号语言》)的《算术基础》。
1911年夏天,维特根斯坦拜访了弗雷格后,从了这位逻辑学家的推荐,于1912年前往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成为罗素的学生和好友。同年,维特根斯坦的父亲去世,他继承了巨额财产。
1913年,为了逃避那些“自以为是”学术圈干扰,可以安静地思考,维特根斯坦去了挪威的希约尔敦,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4年,维特根斯坦向奥地利诗人进行匿名捐赠。同年7月28日,本可免服兵役的维特根斯坦作为志愿兵参加了奥地利军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维特根斯坦在战场上撰写标志所谓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哲学论》的初稿。
1918年,维特根斯坦完成了《逻辑哲学论》手稿。同年11月,奥匈联军溃败,维特根斯坦被意大利军队俘虏。
1920年,维特根斯坦完成了《逻辑哲学论》后,他认为所谓的哲学问题已被解决,于是怀着贵族式的热忱前往奥地利南部山区的特拉滕巴赫村,投入格律克尔倡导的奥地利学校改革运动,成为一名国民小学教师。有着理想主义追求的维特根斯坦在这里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他对学生也充满了热情,然而却被无法理解的家长们视为"疯狂的家伙",他们拒绝了这个古怪家伙提出的收养其中一个或两个学生的要求。
1922年,《逻辑哲学论》由伦敦一家出版公司以英德对照本(英文版:Tractatus Logico - Philosophicus;德文版:Logische - 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的形式出版,并附有罗素的序言,书名由摩尔用拉丁文命名。
1926年,维特根斯坦编写的小学生词典出版。同年,被证明总是与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维特根斯坦离开了"粗俗愚蠢的南部农民",结束了乡村教师的职位,去了一个修道院当过短时间的园丁助手。同年秋天,维特根斯坦应姐姐玛格丽特的要求在维也纳协助设计并负责建造了一幢风格独特的楼房,后来这幢建筑被用作保加利亚的大使馆,维特根斯坦也因此获得了建筑师的身份。
1927年,维特根斯坦结识了奉《逻辑哲学论》为圭臬的"维也纳小组"成员并应邀参与一些活动,与石里克(弗里德里希·阿尔伯特·莫里茨·石里克Friedrich Albert Moritz Schlick,1882年4月14日—1936年6月22日,德国作家、哲学家,出生于德国柏林,逝世于奥地利维也纳,享年54岁。维也纳学派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属于分析哲学学派)、魏斯曼等成员有过交往,但维特根斯坦拒绝加入他们的圈子。
1928年,维特根斯坦在维也纳听来布劳威尔(1881-1966,荷兰数学家,数学基础方面现代直觉主义的创始人)有关"数学、科学和语言"的演讲后,激发出重新研究哲学的念头。
1929年,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大学,以《逻辑哲学论》作为论文通过了由罗素和G.E.摩尔主持评审的博士答辩后,获得博士学位。
1930年,维特根斯坦成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研究员,在剑桥大学开始授课,并着手写《哲学评论》的手稿.。
1933年,维特根斯坦讲授并整理《蓝皮书》。
1934年,维特根斯坦讲授《棕皮书》 。
1936年,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研究员任期结束,去挪减,开始写作《哲学研究》。
1937年,维特根斯坦返回剑桥大学。
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维特根斯坦加入英国国籍。
1939年,摩尔(英国哲学家,新实在论及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1873年11月4日出生于伦敦上诺伍德。1892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896年毕业。1898~1904年在三一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11年起历任剑桥大学道德科学讲师、精神哲学与逻辑教授,并成为三一学院终身研究员,1939年从教授职位退休。)退休,维特根斯坦接替他的哲学教授职务。
1941年,维特根斯坦在伦敦盖伊医院当护理员。
1943年,维特根斯坦转入纽卡斯尔(英格兰20世纪最受欢迎的城市之一,紐卡斯尔和其周边地区的人通常被叫做“高地人”(Geordies))的维多利亚皇家医院,在临床研究实验室当实验员。
1944年,维特根斯坦回到剑桥,恢复上课。
1947年,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辞去教授职务,以专心思考、写作。
1948年,维特根斯坦在爱尔兰度过了一年。
1949年,维特根斯坦完成《哲学研究》第二部分,同年夏天,维特根斯坦去美国,同年秋天,维特根斯坦返回英国,发现患上癌症。
1950年,维特根斯坦去维也纳看望家人。
1951年,维特根斯坦完成《论确定性》一书。同年4月29日,身患前列腺癌的维特根斯坦在好友比万(Edward Bevan)医生家中与世长辞。
维特根斯坦去世后,他的弟子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和里斯(Rush Rhees)出版了他的被认为是引导了语言哲学新的走向的《哲学研究》(英文版: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德文版: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
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被罗素称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热情、深刻、认真、纯正、出类拔萃。
维特根斯坦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人类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早年维特根斯坦家族有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长期的艺术捐助商,勃拉姆斯、马勒等是这个被音乐充满的家庭里的常客。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中音乐天赋不算突出的路德维希其单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诣,同样,被认为是有书面表达障碍的维特根斯坦的文笔却也十分精湛。另外维特根斯坦十分喜爱奥地利文艺评论家卡尔·克劳斯(Karl Kraus)的著作。
不知大家看了维特根斯坦的简历有何感想,他的经历对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没有启发呢?
注:文章内容根据网上资料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