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三重境界

作者: 书海老饕 | 来源:发表于2021-12-06 10:53 被阅读0次

虽然也算是读书好多年,但是今年之前的读书,基本上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读读停停。快的时候一周读完一本书,慢的时候一个月读一本书。有时候好多天不读,有时候每天只读几分钟。这样的读书方式,姑且算是在读书吧。

年初的时候(元旦),我才开始认真的读书。这里说的认真,是每天都读书,不间断,每天最少读一个小时。

转眼到年底了,回想这一年的读书,收获很大,感触也颇多。今年一共读了200多本书,虽然跟读书牛人们比不值一提,但是我还是有一些心得体会,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把我这一年的读书心得自称为读书的三个境界:一天读一本书,一个年读一本书,一生读一本书。

读书的第一重境界:一天读一本书

年初的时候,我首先读了一些关于阅读的书,也大致学会了一些常规的速读法。我的前180本书,都是通过速读方法读完的。

速读一般有一个很明显的标志:一天读完一本书。当时我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不留隔夜书。

现在想想,当时确实有点着相了。太追求表面的数量和速度,追求所谓的一天读完一本书,一年读完300本书。

当然不能说这样不好,如果没有这180本书的铺垫,我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感悟。就像网上说的那样:读书就像是吃饭一样,你可能记不得吃的是什么了,但是他们会化成血和肉,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每天读一本书的这个阶段,我没有特意去追求哪一类型的书籍。觉得什么书对自己的口味,就开始走马观花地读。这个时期,确实涉猎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增长了不少见识。

正是因为阅历的增加,让我明白以前的自己是多么的无知,才明白“知道的越多,越感觉自己无知”这句话的意思。

读书的第二重境界:一个年读一本书

读书读的多了,有一些令我印象深刻,且收获满满的书。其中有一本就是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这本书里有个观点我非常喜欢:以慢为快。

读书多了,我也开始思考,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读了很多书,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进行了很深入地思考,后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很多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其实我们读书并不是为了读书,我们读书是为了改善目前的状态,是为了让自己进步,是为了过好这一生。

还是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这本书,上面提到了一个概念: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这个概念让我对之前的读书方式产生了怀疑,后来我又连续接触到的几个概念,彻底改变了我对读书的看法,改变了我的读书方式。

古典老师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老师,很多思想都深深影响着我。在樊登读书作者光临节目中,他说过这样一段话:首先我对书的定义跟大家可能有所不同,有时候一个人,一件事都被我定义为一本书。读一本书,看一个人,思考一件事,都被我称为读书。(这里不是原话,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这段话让我醍醐灌顶:我们太执着于形式上的书了,读书不一定要读“书”。

我们身边肯定有这样的人,平时不读书,但是见识和知识储备都比我们这些每天读书的人要多,境界也比我们高很多,活得也比我们洒脱。

这些牛人,不读书,却过得比我们好,这究竟是为什么?标月之指的典故可以很好的解释这种情况:

无尽藏尼对六祖惠能说:“我研读《涅槃经》多年,仍有许多不解之处,希望能得到指教。”惠能对她说:“我不识字,请你把经读给我听,这样我或许可以帮你解决一些问题。”

无尽藏尼笑道:“你连字都不识,怎谈得上解释经典呢?”惠能对她说:“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就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必须透过手指,不是这样吗?”

这些牛人之所以比我们厉害,主要是因为他们平时比我们思考的多,他们并不是从书本上获取真理的,而是思考中获得真理。而光知道读书,而不去思考的人,就是太拘泥于形式上的读书,太执着于手指,却忘记了月亮。

这个小故事改变了我对读书的认知,从这个时候起,我不再追求形式上的速度和数量,而是把读书作为一种工具,辅助自己思考的工具。

有时候一本书我会翻来覆去读很多遍,我也不再执着于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完,有时候只读我认为重要的章节。

我也开始把书中的一些知识付诸行动,比如写反思日记,比如早睡早起,比如每天冥想。

后来看到樊登老师说他花一年的时间去读《论语》,把各个版本的《论语》都读了一遍。受其影响,我也决定花一年的时间去读一本书。

最近两个月,我全部的时间都用来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读了很多老师的解读版本。每本书我都花了好多天来研读,有时候读了这一本又翻开上一本去对比。

其实一年读一本书,并不是形式上的一本书,是针对某本书的主题阅读,跟一年学会一门技能意思差不多。只有这样慢下来,集中精力深耕一本书,我们才能收获更多,成长更大。

读书的第三重境界:一生读一本书

某天我刷到了一个视频,是白岩松老师的,有人问有的书是不是需要读几遍的,白岩松老师回答说,《道德经》他何止读了几遍,连抄都抄了好多遍。

随着我读《传习录》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它的伟大,读《传习录》你必须要了解孔子,孟子,程颐,朱熹,陆九渊等等先贤的思想。只有了解了这些思想,你才能明白《传习录》的精髓,你才能知道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

同时,我也明白了《道德经》之于白岩松老师的意义:有些书是需要一生去读的。

所以我把读书的第三个境界称为:一生读一本书。说的有些不对,因为有些书,我们穷其一生,是读不完的。因为我们不仅要读,还要去做,按照书上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

相关文章

  • 三境界-关于读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三重境界理论,即可放之于人生,又可放之于读书,读书的三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 智乐堂433: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 文/老鹰 读书的三重境界: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进能变通运用,能说会道,有一得;终能深入...

  • 读书三境界

    王阳明认为,读书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记得”, 第二重境界是“晓得”, 第三境界重是“明心”。 “记得”只是...

  • 杨钧淇讲解人生三重境界

    杨钧淇讲解人生三重境界,人生360体系认为,人生境界很有意思,值得弘扬传播。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

  • 真正厉害的人是因为ta知道如何成长

    ////三重境界////人的成长分为三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与人的成长高度一致:参禅之初,...

  • 反思

    读书有三重境界。在徐宗文的文章中,将三重境界定义为多读、熟读、识破。但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大多数人只停留在...

  • 2020-03-26人生三重境

    晨读 池莉: 人生有三重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

  • 读书的三重境界

    读书的境界有三重,第一,获取知识,第二,获取思想,第三,获取精神信仰。信仰是灵魂的归宿,心灵的安放之处。

  • 读书的三重境界

    众所周知,我是个喜欢读书的人,但是记性却很差,读过的书几乎都忘记了。但是,往往在写作的时候却能立马想起来我在那本书...

  • 读书的三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的三重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ug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