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春寒料峭的一个晚上我和朋友结伴去看了《绿皮书》。
去之前大家都对这部电影颇为有期待,一是因为它刚刚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得了最佳的影片总归是一张安全牌,起码它不会让人在电影院座椅上的那两个小时如坐针毡,甚至有蹉跎岁月之感;二是因为高晓松推荐了这部电影,“矮大紧”的品味还是很受文艺青年的肯定的;第三个原因,也是较为含蓄的一个,我想是因为这部电影的价值观和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吻合有关,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拒绝种族歧视,一个白人怎么就不能为黑人开车了?我们还对两个人成为莫逆之交这样的事喜闻乐见,白人怎么就不能和黑人成为知心朋友了?如果他们看起来是不可能成为朋友的人,一旦他们成为了朋友,他们的心比我们想象的要更近!联系到黑人至今在美国的地位,仔细想想,我们这个民族真的很可爱是不是?
电影果然充满惊喜和感动。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托尼原本是一个夜总会的保安,擅长用拳头解决麻烦,他刚刚丢了工作,有老婆孩子要养活;钢琴家唐准备去美国南方巡演,他正好需要一位白人司机帮他开车,同时兼职做他全程的保安,因为南方对黑人很不友好。两人二拍既合(因为托尼一开始也排斥黑人),一起踏上了这段荡涤心灵的公路旅行。
场景、镜头、配乐、服装都无可挑剔,专业的好莱坞水平,最重要的故事部分也吊足了观众胃口,冲突和惊喜接二连三,可以说是全程无尿点。作为观众来说,这是一场可以尽情享受的视听盛宴,1960年代的美国风光看起来总是新鲜的。
种族歧视是本片最重要的背景,一系列的冲突都由此引发。很多人可能和我有同样的困惑,1960年了,那时候黑人地位这么低吗?一个为总统演奏过的音乐家,就因为他是黑人,都不配得和白人一样的平等对待?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我对美国黑人的遭遇最深切的感受来自初中读过的一本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它讲述了19世纪50年代黑人的悲惨遭遇,惨到什么地步呢?就因为你是黑人,你就不配拥有幸福,不配被当做人来对待,甚至连一条狗都不如!主人公汤姆的故事令当时的我流下不少眼泪,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本小说,它是19世纪最畅销的小说并被认为是刺激1850年代美国废奴主义兴起的一大原因。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后一百年,20世纪60年代,美国种族隔离仍然十分严重,有几个细节足以刺激到全场的观众:黑人甚至不配在白人的家里使用卫生间,而必须到院子里使用专门为黑人搭建的简陋的厕所,仿佛白人和黑人是两种生物;酒店里的高级餐厅只为白人服务,如果你是黑人,对不起,出门左转去黑人餐厅,即使你是这个国家最著名的音乐家。很惊讶,对吗?我也是,在我们眼中,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现代、发达、开放、包容的国家,这种事情居然还会发生?通过此片可以一窥美国社会意识形态。
在种族隔离种族歧视这样巨大的冲突下,托尼和唐的友谊就显得尤为珍贵了。托尼是白人,机智圆滑,粗犷,甚至有些粗鄙,没什么文化,一直做的都是保安这种体力活,典型的草根,不被人看得起,但是他有一个热闹的大家庭,妻子也很爱他。唐是黑人,孤傲,细腻,自律,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忍耐力,他是天才的钢琴家,是这个社会的精英,连总统都是他的粉丝,可是他却常常要忍受哪怕是最底层的白人的歧视凌辱,他孤身一人住在装饰着艺术品的华美套房中。他们二人结伴南下演出旅行,本没有其他期待,完成演出是唯一的目的,却没想到从对方身上获得了自己一直缺少的东西。
托尼一开始也是对黑人有排斥心理的,但是当唐成为了他的老板,他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成为一个最称职的保安。唐的教养很好,他做高雅的工作,吃高雅的食物,他接触的世界是绝大多数黑人都不曾体会到的。几番碰撞交手,托尼居然说服了唐吃炸鸡,要知道这可是典型的“黑人食物”,唐之前从没吃过;唐教会了托尼怎么给妻子写柔情蜜意的情书,使托尼夫妻感情更进一步。最重要的是,他们了解了彼此,在内心深处获得了对方的尊重。托尼向唐学会了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人不能如蝼蚁般偷生。他从一个靠比赛吃汉堡赚钱,会顺手牵羊路边摊的人,变成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演出结束后他没有再去夜总会当保安,而是开启了新的事业,获得了人们的尊重。唐从托尼那里获得了什么?我想是信任感、安全感和友谊。相比之下,唐对托尼的“改造”更大一点,典型的近朱者赤。
高晓松说《绿皮书》大概是这一届奥斯卡里最没争议的,可是叫好不叫座的电影太多了,《绿皮书》命运如何?《绿皮书》在美国水花不大,却因天时地利人和在中国大获成功。阿里影业作为绿皮书的主要投资方之一,想必这次是赚的盆满钵满啊!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符合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期待一场充满未知的旅程,期待一个真心相交的朋友,期待一次荡涤灵魂的救赎,期待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