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千古龙蟠并虎踞
苏轼(宋)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以晏殊词《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另有六十二字四仄韵一叠韵,六十二字两平韵三叶韵,六十六字五仄韵的变体。
王胜之:即王益柔(1015—1086),字胜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千古”句:金陵古城是帝王之都,相传汉末刘备使诸葛亮至金陵,谓孙权曰:“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蟠,或作“盘”。
从:与、跟。古时有数代帝王在金陵建都,故作者有“兴亡处”之喻。
渺渺:悠远的样子。
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骖(cān):指在车两侧驾御。驭(yù):指在车中驾御。因王益柔为龙图阁直学士,所以作者有此比喻。
白鹭:即白鹭洲,在金陵城(今南京市)西门外的长江中。
赏析: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曾称赞苏轼:“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一生坎坷,因“乌台诗案”,几次濒临被处死的境地,因王安石上书劝谏:“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才从轻发落,从此,屡遭贬谪。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乐观。词至东坡,拓宽了题材,增强了哲理意蕴,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词风奔放豪迈。
此词作于元丰七年(1084年)八月,时苏轼奉诏调往汝州,苏轼自黄州赴汝州途中,经过金陵,恰逢江宁知府王胜之调任南郡(今河南商丘),遂作此词送别。
上片: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首句词人化用诸葛亮语“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深厚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千古金陵自古帝王之都,今陪同公凭吊这历尽沧桑之地。点明了地点、人物、事件。落笔即置身于滚滚而来的历史长河中,兴亡交替,非人力所能阻。不觉想起明代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气势与此类似。
“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这三句写金陵百姓雨中送别王胜之的情景,“渺渺斜风”,细雨蒙蒙,渡口芳草萋萋,加之百姓诚恳地挽留。反衬出王胜之的政绩卓著,为官清明,深受百姓爱戴。“渺渺”这一叠音词的运用,增强了词的音韵美,同时 ,生动地体现了斜风轻拂已久,绵绵不绝的细雨,更是加深了词人与冮南父老对王胜之的依依惜别之情。词人的眼中景正是心中景。
下片: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词人从上片惜別的情绪中走出来,以丰富的想象,赞美了王胜之高洁的品德。词人想象友人驾着飞车穿过五彩的云霞,红色的鸾鸟在车两旁护驾,青色的鸾鸟驾驭着车。与美好同行者,定然美好。“红鸾”、“青鸾”、“彩雾”、“飞车”,构建起一个神奇而瑰丽的世界,与屈原《楚辞》中的云中君有些相似。
“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词人继续想象,想象着友人正在云端飞行,想要下落到地面时,突然惊讶地发现此洲名为白鹭洲,并非理想之地,于是仍翩然而去。词人以轻快的语气,委婉地宽慰友人:此地一去不必伤感。
词人思绪天上人间任意行,古今任驰骋,比喻新奇,想象丰富,立意新颖,情景交融,字里行间满是对友的赞美与安慰。
参考网站: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